赠僧
繁华举世皆如梦,今古何人肯暂闲。
唯有东林学禅客,白头闲坐对青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世间繁华如梦幻泡影,古今英雄谁愿稍作停歇?
只有那东林寺参禅的僧人,满头白发悠然地面对着青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东林: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
2. 禅客:指在东林寺修行禅法的僧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以“繁华举世皆如梦”一句开篇,即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喧嚣的批判和厌恶。他看到众生在这个繁华世界之中忙碌追求,却难有真正的幸福和安宁。这种状态恰如梦境,转瞬即逝,无法长存。而颈联“今古何人肯暂闲”则更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现象的历史普遍性,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在这纷繁世界中停下来片刻,享受真正的宁静与闲暇。
然而诗人并未就此叹息,而是笔锋一转,在尾联中给出了他的答案:那就是跳出红尘,去寻求宗教信仰的庇护。他以“唯有东林学禅客”点出了一种人生的选择——弃绝世俗的纷扰,选择在山林古寺之间潜心向佛,学习禅宗智慧。这正是那“白头闲坐对青山”的形象描绘,一个年老的僧人,放下尘世的一切负担,静坐山前,面对苍翠青山,内心平和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全诗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描绘出了尘世喧嚣与深山静谧之间的巨大反差,表现了诗人对于超越世俗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诗人以哲理性的思考引领读者穿越繁杂的世界,去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平静,使之在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之余,也领悟到超越世俗的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僧》是唐代诗人罗邺所创作的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大致可以推测为唐中期。在罗邺所处的时代,佛教文化繁荣兴盛,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罗邺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不仅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也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佛家和道家思想,显示出他在这个时期的内心追求。
罗邺在他的一生中,官场之路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应试不第,这使得他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于禅意、解脱等概念有了独特的感悟。在《赠僧》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此生的深刻领悟为基础,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疾苦加重,政治腐败加剧。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罗邺通过这首《赠僧》,传达出自己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以及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