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
喧喧蹄毂走红尘,南北东西暮与晨。
谩道青云难得路,何曾紫陌有闲人。
杯倾竹叶侯门月,马落桃花御水春。
只合咏歌来大国,况逢文景化惟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熙熙攘攘的车马穿梭于繁华尘世,无论是南还是北,是东还是西,一天之内便有晨昏的交替。尽管都说青云之路难以寻得,但在这繁盛的街头巷尾又哪里会有真正闲适的人呢?人们在侯门中举杯共享着月光,马蹄声落到盛开的桃花和春水之间。这样的时代,理应把歌颂的声音献给伟大的国家,更何况现在正遇文景之治,教化百姓追求新的气象。
去完善
释义
1. "喧喧蹄毂":形容京城的车马喧闹。
2. "红尘":这里指京城繁华的街道。
3. "南北东西":泛指全国各地。
4. "青云":指高官显位。
5.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
6. "竹叶":即竹叶青,一种酒名。
7. "侯门":诸侯之门,这里指达官贵人的家。
8. "马落桃花":形容春天的时候马匹休息在桃花盛开的地方。
9. "御水":皇家水域,这里指京城的护城河。
10. "咏歌":赞美歌唱。
11. "大国":这里指京城。
12. "文景":这里指西汉时期的两位皇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他们在位时实行文治,国家繁荣昌盛。
13. "化惟新":指国家政策更新,社会风气改善。
去完善
赏析
《帝里》是唐朝诗人罗邺的一首描绘京城繁华景象的七言律诗。首联“喧喧蹄毂走红尘,南北东西暮与晨”描述了京城的繁忙和喧嚣,无论是早晨还是黄昏,大街上都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蹄毂”指代马蹄和马车轮,形象地表现了人流和车流之多。
颔联“谩道青云难得路,何曾紫陌有闲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青云之路象征着功名和富贵,而紫陌则代表繁华的都市。诗人指出,尽管人们常说求取功名之路艰难,但在繁华的京城,又有谁真正在享受悠闲的生活呢?
颈联“杯倾竹叶侯门月,马落桃花御水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月光下,豪门大户饮酒作乐;春天里,皇宫附近的桃花盛开,马儿在御水的岸边漫步。这两句诗展示了京城中的奢华生活。
尾联“只合咏歌来大国,况逢文景化惟新”表明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盛世的期许。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诗人愿意用诗歌歌颂皇上的圣明,特别是在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时代,更应积极地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邺的《帝里》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约公元9世纪。这个时期的唐朝国势日渐衰落,但文学创作依然繁荣。罗邺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描绘民间疾苦、讽刺时政等。
在《帝里》这首诗中,罗邺以皇帝居住的地方为背景,描绘了皇宫内的繁华景象。他通过对比皇宫内外的生活,表达了对于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忧虑。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严重。在这个背景下,罗邺的这首诗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在晚唐时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国家财政困难,百姓生活困苦。罗邺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用诗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这首《帝里》正是他这一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他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敏锐观察力和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