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侯第
世间荣辱半相和,昨日权门今雀罗。万古明君方纳谏,
几许乐僮无主后,不离邻巷教笙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伤:悲伤,此处可以理解为感叹、惋惜。
2. 侯第:指诸侯的宅第,这里泛指贵族显宦的家宅。
3. 荣辱:荣耀与屈辱,指代富贵与贫贱。
4. 相和:相互配合,指荣辱共同存在。
5. 昨日:意指过去。
6. 权门:有权势的人家,喻指显贵。
7. 雀罗:一种鸟名,比喻冷落衰败的景象。
8. 万古:长久,永远。
9. 明君:贤明的君主。
10. 纳谏:接受臣民的意见和建议。
11. 几许:多少,表示不定数目。
12. 乐僮:古代供贵族娱乐的艺人。
13. 不离:不离开。
14. 邻巷:附近的街巷。
15. 笙歌:吹笙唱歌,指音乐歌舞活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世态炎凉的诗。诗中通过对比权势的盛衰无常,以及平民百姓的无常命运,突显出世事如梦、人生无常的主题。同时,作者通过对“明君纳谏”的赞扬和对乐童命运的同情,表达出对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一天,诗人罗邺站在长安城的一处官邸前,目睹着昔日繁华的侯门宅院如今已成破败景象,心中感慨万分。他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首名为《伤侯第》的诗。这首诗歌以感叹世事无常为主题,反映了唐朝末年世态炎凉的现实。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激化,宦官、权臣把持朝政,政治腐败,民生困苦。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罗邺对这个时代深感忧虑。他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以及对战乱和社会不公的愤懑。
在创作《伤侯第》时,罗邺回顾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以及自己坎坷的一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虽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持理想,关注社会现实。这首诗正是他对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的深深感慨的结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