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
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
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
莺花御苑看将尽,丝竹侯家亦少闻。
独坐南楼正惆怅,柳塘花絮更纷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燕子回归后就离开群体,在东风中哀伤地吟唱直至夕阳西沉。
离别一年后我们才相见,你来来去去而我却无法抗拒你的到来。
在皇家花园里欣赏着即将凋谢的花朵,听不到侯爵家中的丝竹之声。
独自坐在南楼感到忧伤,池塘边的柳树和花朵显得更加纷繁复杂。
去完善
释义
1. 燕归巢后:比喻春天的结束。燕归巢,指燕子在春天时回到北方的巢穴。
2. 离群:离开群体,这里指燕子在春天结束时离开北方。
3. 东风:指春风。
4. 日曛:太阳落山,这里指夕阳。
5. 一别一年:指燕子在一年中的迁徙,春天离开,秋天回来。
6. 方:才。
7. 游来游去:指候鸟的迁徙。
8. 不禁君:不允许你离开。这里是拟人手法,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9. 莺花御苑:指皇宫园林的美景。莺花,指春天的美景。御苑,皇帝居住的花园。
10. 看将尽:快要消失了。
11. 丝竹侯家:指豪门贵族的音乐享受。丝竹,指音乐;侯家,指诸侯或豪门的家族。
12. 少闻:很少听到。
13. 南楼:指南方的楼阁,这里泛指南方。
14. 柳塘:柳树环绕的水塘。
15. 花絮:指柳絮和花瓣。
去完善
赏析
诗人借燕子的离别和复返表达了春日的短暂与美好,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他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描写春天的花朵、鸟语以及音乐的消逝,传达了时间流逝的观念,并借此表达对春天的珍视和留恋之情。结尾的“柳塘花絮更纷纷”,更是传达出繁华终将逝去的哀愁。整首诗层次丰富,寓意深远,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惜春》是唐代诗人罗邺所作的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874年前后,正值晚唐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罗邺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的一生虽然勤奋读书,才华横溢,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显著的成就。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在生活中遭遇了诸多挫折,也使他对于春天的短暂有了更深的感慨。
在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都对现实社会表达了深深的忧虑。罗邺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中也充满了对民生苦难的关注和对战争的批判。这首《惜春》就是他以春天为引子,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