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溪上春望

标题包含
溪上春望
无端溪上看兰桡,又是东风断柳条。 双鬓多于愁里镊,四时须向醉中销。 行人骏马嘶香陌,独我残阳倚野桥。 吟水咏山心未已,可能终不胜渔樵。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无边无际的溪流边看那轻轻摇曳的兰花,又逢到春风吹拂使得柳树枝条折断了。两鬓的白发渐渐增多,仿佛是在忧愁之中生出;四季的时光流转,只能寄托在醉酒之间消磨。远处的行人和骏马正在芳香的小路上奔跑嘶鸣,而我却独自站在夕阳下的田野小桥上。在这山水间行走吟咏,内心的情感仍未平息,或许终究无法胜过那些渔夫和樵夫们。
去完善
释义
1. 溪上:指位于溪流之上的地方,这里具体指溪流上的风景。 2. 无端:没有明确的起因或动机。 3. 兰桡:形容竹木制成的船桨,这里用以代指船。 4. 东风:春天的风。 5. 断柳条:指春天柳树抽芽,枝条抽发。 6. 双鬓:两鬓头发,用于形容人的年纪。 7. 多于:超过。 8. 愁里镊:在忧愁时修剪梳理头发,比喻排遣忧思。 9. 四时:四季,即春夏秋冬。 10. 须向:必须通过。 11. 醉中销:在醉酒之中消磨时光。 12. 行人:路过的人。 13. 骏马:良马,好马。 14. 嘶香陌:指在香气四溢的道路上骑马。 15. 独我:只有我。 16. 残阳:即将落下的太阳。 17. 倚野桥:依靠在乡野的小桥上。 18. 吟水咏山:赞美山水风光的诗歌。 19. 心未已:内心的情感仍未平息。 20. 可能:或许,也许。 21. 终不胜:终究无法胜过。 22. 渔樵:渔夫和樵夫,这里借指隐居山林的隐士。
去完善
赏析
《溪上春望》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首句“无端溪上看兰桡”,诗人以无端二字开篇,展现了他莫名的惆怅。兰桡指代船只,他看着溪上的船只,或许在思考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接下来的“又是东风断柳条”,点明了季节为春天,东风吹来,柳枝新发,却勾起了诗人心中深深的哀愁。颔联“双鬓多于愁里镊,四时须向醉中销。”诗人感慨自己因为忧愁而添白了许多头发,只能通过饮酒来排解忧愁。颈联“行人骏马嘶香陌,独我残阳倚野桥。”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孤独,繁华的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骏马嘶鸣,而自己却独自一人在夕阳下倚靠在野桥边,无人陪伴。尾联“吟水咏山心未已,可能终不胜渔樵。”诗人表示自己尽管有着强烈的山水情怀,向往着田园生活,但终究无法像渔夫和樵夫那样过上简单快乐的生活。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溪上春望》是唐朝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溪水边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罗邺在唐末五代时期颇有诗名,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他曾任藩镇幕僚,后因战乱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唐朝已进入晚期,国力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邺在此时期经历了人生起伏,他虽然曾在官场有所作为,但因时局变化而失去官职,流落民间,饱受战乱之苦。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同情百姓的悲惨命运。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末五代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官僚腐化堕落,导致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不断升级。与此同时,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开始威胁中原地区的安全,使得国家内外交困。在这样的背景下,罗邺以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和平与繁荣,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众的关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