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过寿安山馆
旧国多将泉石亲,西游爱此拂行尘。
帘开山色离亭午,步入松香别岛春。
谁肯暂安耕钓地,相逢谩叹路岐身。
归期不及桃花水,江上何曾鲙雪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故土多的地方常常靠近山泉和石头,向西而行喜欢擦去旅途上的尘埃。
拉开窗帘,山的颜色在远离亭午时分的地方更显眼,踏入松香的岛屿中感受别样的春天。
谁愿意在这短暂的休息之地耕种钓鱼呢?相逢之时只徒然感叹人生道路的苦与甜。
回去的时候还赶不上桃花盛开的水边,江面上怎么会有人去享受垂钓的乐趣呢?
去完善
释义
《春日过寿安山馆》是唐代诗人罗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游览寿安山馆时的所见所感。以下是注释:
1. 旧国:指诗人的故乡或祖国。
2. 泉石:指山水景观。
3. 西游:向西行走。
4. 拂行尘:拂去身上的尘土。
5. 帘开山色:打开窗帘欣赏山景。
6. 离亭午:离开亭子中午时分。
7. 步入松香:走进松树林中感受香气。
8. 别岛春:其他岛屿的春天景色。
9. 谁肯暂安:谁愿意暂时安居下来。
10. 耕钓地:指田园生活的地方。
11. 相逢谩叹:相遇时感慨万分。
12. 路岐身:指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困顿。
13. 归期不及:指归乡的时间还未来得及。
14. 桃花水:指春天桃花盛开的景象。
15. 江上何曾:江边什么时候能享受到。
16. 鲙雪鳞:指用鲈鱼做成的美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漫游过程中的所见所感的诗作。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和人世的艰辛。
开篇,诗人提到自己久居故地,对泉石有深厚的感情。而在西行的过程中,他格外珍惜每一次的旅程。这里的“拂行尘”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骑着马,轻拂尘埃的情景,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在山馆所见的美景。阳光透过窗帘,照亮了山的轮廓;步入松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这两句诗既有视觉上的享受,也有嗅觉上的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画卷之中。
而后,诗人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他在山中遇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虽然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诗人以归期和江上的景色作为结尾,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虽然暂时无法回到家乡,但他仍然期待着在那桃花盛开的日子里,能与朋友们共享鲈鱼的美味。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过寿安山馆是唐朝诗人罗邺的一首描绘春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即唐末时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朝正处于衰落阶段,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而诗人罗邺则在这种背景下,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春光的描绘,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诗人罗邺的一生中,他曾多次遭贬谪,生活漂泊不定。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心百姓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民间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这首诗中,他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乐观心态。
在诗人的时代背景下,唐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在这样的环境中,罗邺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关注着百姓的苦难,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他用春光来隐喻美好生活的愿景,希望人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