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分别以来相隔千里,怨恨这段情难以传递。透过碧纱窗看到秋月,伴着夜晚的雨滴敲打着梧桐树,已经多次无法入睡。站在高楼上极目远望,天空遥远且云朵暗淡,只能感到憔悴。想到客厅的红烛,尽管心愿如火焰般强烈,但却因虚弱而对人流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别来音信千里:指离别的双方相隔甚远,难以互通音信。
2. 此情难寄:这种情感无法传达给对方。
3. 碧纱:绿纱帐。
4. 梧桐夜雨:形容秋天的景象。
5. 无寐:无法入睡。
6. 楼高目断:站在高楼上眺望,但视线受阻,无法看到对方。
7. 天遥云黯:天空高远,云朵暗淡,形容距离遥远且气氛压抑。
8. 堪:忍受。
9. 憔悴:形容身心疲惫的状态。
10. 念兰堂红烛:想到在厅堂里的红烛。
11. 心长焰短:蜡烛的心很长,但火焰却很短小,比喻有心无力。
12. 向人垂泪:对着他人流泪,表示自己很伤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别来音信千里”开篇,一开始就传达出与恋人分离的哀伤情绪。词人以寄情为“恨”,突显了这种情感难以表达的沉重。接下来的描写更具象化:碧纱窗前的秋月、夜晚梧桐的细雨,这些景象都勾起了词人对远方的恋人的深深思念,以至于无法入睡。下片写登高远望,天遥地远,云雾黯淡,心中的惆怅无以复加。而结尾更是精妙,将蜡烛垂泪这一形象的拟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词人对爱情的真挚和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95年,晏殊时年36岁,时任翰林学士兼侍读。这一时期,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家人的分离使他倍感思念。
在北宋初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逐渐繁荣,士人阶层对文学艺术的追求非常热衷。作为文坛领袖的晏殊,他的诗歌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享受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这首《撼庭秋》正是他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诗中的“别来音信千里”既表达了诗人与家人相隔千里的无奈,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同时,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书信传递的不便和人们对亲情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