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明妃曲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丽的容颜往往伴随着坎坷的命运,不要埋怨春风无情,只能独自叹息罢了。
去完善
释义
明妃:即王昭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从昭君的身世切入,层层递进地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个体的悲剧背后隐藏着制度的缺陷和社会的无奈。开篇先描绘昭君的美貌及其不被赏识的遗憾,随后叙述她远嫁匈奴的过程,突出了“绝色”与“一失”的强烈对比。接着转入议论,“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一句直击要害,表明惩罚小人并不能改变大局;“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则进一步升华主题,批判了当时统治者对外政策的短视。
下半部分转入感伤情绪,通过对昭君离别场景的描写,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色彩——“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形象生动且富有感染力。最后两句总结全诗主旨:“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既是对昭君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所有处于弱势地位女性的深切关怀。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咏史怀古之作中的佳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欧阳修时年三十岁,在京任馆阁校勘。当时朝中党争激烈,范仲淹等革新派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压。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而被贬夷陵令,内心郁郁不平。他借咏史抒怀,通过重塑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形象,寄托自己对仕途坎坷的感慨。诗中明妃远嫁匈奴的遭遇,暗喻自身遭际,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红颜薄命的深沉叹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