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间安静的房间里,四周环绕着竹林的小亭子。这个环境让人心生敬意,无污无染。在这个地方,人们无需说话就已经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深厚情感。鸟儿在傍晚时分归巢,蝉鸣声宣告了秋天的来临。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避暑的舒适,这种凉爽感是我们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去完善
释义
【裴迪】唐朝诗人,与杜甫、李白等人友好交往,互有赠答。
【青龙寺】位于长安城朱雀街东第一街的荐福坊内,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唐时柳宗元、刘禹锡等文人墨客常在此唱和。
【操禅师】生平不详。
【安禅一室内,左右竹亭幽】“安禅”指安静的禅修状态。“竹亭”指寺庙中的小亭子。这里描述的是青龙寺的环境静谧而美好。
【有法知不染,无言谁敢酬】"有法"指佛教教义。"不染"指的是不为外界诱惑影响。这句是说在青龙寺中人们了解并遵循佛教教义,自然能达到心灵的清净境界,没有人敢轻易回应。
【鸟飞争向夕,蝉噪已先秋】这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生态环境:鸟儿归巢争夺栖息地,蝉儿开始鸣叫宣告秋天的到来。
【烦暑自兹适,清凉何所求】表示在这夏日的寺庙中寻找到了避热的处所,感受到了清凉。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拜会青龙寺操禅师的诗歌。诗人以清新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寺院周围的宁静景象:竹亭清幽,鸟儿争鸣,蝉声阵阵。身处这样的环境,内心的烦热自然而然地消散无踪,达到了清凉的境界。诗中既赞美了操禅师的高雅情操,又流露出对禅修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歌构思巧妙,意境深远,令人陶醉于其中,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是由唐代诗人裴迪所创作的。裴迪是盛唐时期的著名文人,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以恬淡、悠然的意境令人陶醉。
这首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的裴迪已步入中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对世事有了更深的感悟。在这个时期,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禅宗逐渐兴起,这对于裴迪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诗歌中,裴迪表达了拜访青龙寺操禅师的情景,表现了对于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烦恼的解脱之情。他巧妙地运用了夏日的热烈与禅宗的超脱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整体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体现了裴迪在经历人生波折之后的精神寄托,也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在社会上日渐兴盛的现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