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
不用移春槛,西风满客车。
行行无长物,粲粲只黄花。
晚色装秋重,寒香引雾斜。
辇来尊俎处,有酒不须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需移动春天的花坛,西风就已吹满了旅游大巴。
一路前行并没有什么值得珍藏的物品,只有那金黄色的菊花令人眼前一亮。
傍晚的景色增添了秋天的韵味,寒凉的香气牵引着雾气倾斜飘散。
来到摆放美酒佳肴的地方,这里的酒不用去赊欠就能品尝到。
去完善
释义
1. 移春槛:指将春天景物搬到室内观赏的设备或设施。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不需要通过这种设备将春天搬至室内,说明他已经能够欣赏到菊花的美景。
2. 西风:指的是秋风,因多从西面吹来,故称。
3. 客车:载着乘客的车辆。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乘坐的车辆。
4. 行行:行走的样子。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不断前行。
5. 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仅有一些简单的物品。
6. 粲粲: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黄色的菊花。
7. 黄花:黄色的花,这里指的是菊花。
8. 晚色装秋重:意指秋天的景色以菊花为主,为秋天增添了浓厚的气氛。
9. 寒香:指菊花的香味。
10. 引雾斜:引导雾气流动,这里可以理解为菊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11. 辇来:乘辇前来。辇,皇帝乘坐的车。
12. 尊俎:代指宴会。
13. 有酒不须赊:意指作者身边有酒可供饮用,不必去赊账购买。
去完善
赏析
《菊》一诗借咏菊展现秋日的寂寥和生命的坚韧。首联中的“不用移春槛,西风满客车”,诗人借西风的铺陈铺垫,形象生动地勾勒出秋天的场景。紧接着,“行行无长物,粲粲只黄花”则点明了诗人写作的主旨,通过描述菊花独立、清高之姿,表达了其不畏风霜、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诗人还以“晚色装秋重,寒香引雾斜”描绘了菊花的色泽和香气,赋予其生命力和神韵。最后两句“辇来尊俎处,有酒不须赊”,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特殊景色的钟爱和享受之情,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饮酒作乐才是最美好的时光。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长,不仅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同时也向读者传达了坚忍不屈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菊》是一首描绘菊花美丽、高洁的诗歌,作者是南宋末年的诗人连文凤。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3世纪初,即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方的南宋,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正是在这个乱世之中,连文凤以菊花为主题,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高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品质的追求。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连文凤已经年过半百,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腐败和贪腐风气,选择了辞官归隐。在他的后半生中,他选择了在乡村过着宁静的生活,以诗为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在这个时代,南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金国的铁蹄不断地践踏着江南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连文凤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在大难临头时的坚韧和不屈。这种精神,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为宝贵的财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