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
阊阖疎云漏绛津,桥头秋夜鹊飞频。
犹残仙媛湔帬水,几见星妃度袜尘。
历历素榆飘玉叶,涓涓清月湿冰轮。
年来若有乘槎客,为吊波灵是楚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空中的云雾稀疏,月光洒在桥上,无数的喜鹊在秋夜里飞翔。尽管仙女们在河中洗涤衣裙的场景已经不再,但仙女们走过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皎洁的月光洒在一片片玉色的树叶上,清新的月光如水般湿润了河面。时光荏苒,如有来日的旅行者,也会感叹此地的历史沉淀,那过去的美好传说依旧回荡在人们的脑海中。
去完善
释义
1.阊阖:指天门,这里代指天空。
2. 疎:同“疏”,稀疏。
3. 绛津:指天河。
4. 秋夜:秋天的夜晚。
5. 频:频繁。
6. 犹残:依然留有。
7. 仙媛:仙女。
8. 湔帬:洗涤裙子。
9. 星妃:指织女星。
10. 度袜尘:意思是仙女们从天空走过,裙裾沾上微尘。
11. 历历:清晰可数的样子。
12. 素榆:白色的榆树。
13. 涓涓:水流的样子。
14. 冰轮:指明月。
15. 年来:近年。
16. 若:如果。
17. 槎客:指乘船游览之人。
18. 为吊波灵是楚臣:意思是去凭吊在波浪中的屈原。
去完善
赏析
王初的《银河》是一首描绘七夕景色的诗。诗人以精细的笔触,通过对银河、鹊桥、仙女、星星、月亮等元素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描绘,传达了七夕这一传统节令的美好意境。同时,诗人巧妙地融入了自身的感慨和忧思,使得这首诗歌具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远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银河》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初所作。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正值唐代社会繁荣昌盛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学士的地位得到提高,诗歌成为士人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王初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篇深受世人喜爱。然而,虽然生活在盛世之中,他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官场上有所成就,这使他感到有些失落和无奈。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国力强大,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农业丰收。然而,由于贫富差距、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严重,民间疾苦亦不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心态,使其在欣赏美好景色的同时,也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银河》一诗表达了作者对银河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盛世中的孤独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银河的壮丽景象,诗人以银河为象征,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