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秋
千里南云度塞鸿,秋容无迹淡平空。
人间玉岭清宵月,天上银河白昼风。
潘赋登山魂易断,楚歌遗佩怨何穷。
往来未若奇张翰,欲鲙霜鲸碧海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长距离的飞行,南方的云彩越过了边疆,秋天的景色变得模糊,天空也变得平淡无奇。
在人间的玉岭上,明亮的月光洒在夜空;而在天堂里,银河被白天吹过的风所席卷。
潘岳的登山赋让灵魂感到脆弱,楚歌声中留下的佩饰带着无尽的怨恨。
过往的游客比不上惊人的张翰,他想要在海东的碧海上捕杀霜鲸。
去完善
释义
1. 千里南云度塞鸿:指大雁从南方向北飞去,行程千里。“南云”借指南方的天空;“塞鸿”指远飞的鸿雁,比喻离家远行的人。
2. 秋容无迹淡平空:形容秋天的景色淡而无形。“秋容”即秋天的景象;“无迹”表示无法具体描绘出秋天的模样;“平空”表示天空广阔无边。
3. 人间玉岭清宵月:描述人世间玉岭山上的月色清澈明亮。“玉岭”是神话中的仙山,此处借指优美的山林景观;“清宵月”指夜晚明亮的月光。
4. 天上银河白昼风:形容天气晴朗时天空中风起云涌的景象。“银河”本指天上的星河,这里用来比喻天空的壮丽景色;“白昼风”指白天的风。
5. 潘赋登山魂易断:引用古代文人潘岳的《登虎牢山赋》,表现诗人在登上高山时的感慨。“潘赋”指的是潘岳的作品;“登山魂易断”表示登山时的感慨难以言表。
6. 楚歌遗佩怨何穷:引用战国时期楚国歌曲《湘君》,表达诗人对屈原忠贞不渝品质的敬仰之情。“楚歌”指战国时期的楚国音乐;“遗佩怨何穷”出自《湘君》,意为屈原虽离世,但其遗留下的玉佩仍在诉说无尽的哀怨。
7. 往来未若奇张翰:诗人以张翰为楷模,表达了归隐田园、与民同乐的愿望。“往来未若”意为过往的事迹比不上张翰的贤能;“奇张翰”赞扬张翰的才华出众。
8. 欲鲙霜鲸碧海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碧海上捕鲸的场景。“鲙霜鲸”指捕捉到的大鱼;“碧海东”表示在碧海之上。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千里南云度塞鸿,秋容无迹淡平空。”以“千里南云”开篇,描绘出秋天的辽阔景象,给人以空间感的延伸;“度塞鸿”则象征秋雁南飞,将这种空间感进一步拓展到时间上。“秋容无迹淡平空”,意味深长地描述了秋天无声无息的来临,使人们感到秋日淡淡的痕迹。
颔联:“人间玉岭清宵月,天上银河白昼风。”这两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将秋天的月亮比作玉岭,显得清新明丽;而将秋风比作天上的银河,使其更显浩瀚奔腾,充分展现了秋天壮丽的景色。
颈联:“潘赋登山魂易断,楚歌遗佩怨何穷。”这里以古代文人墨客为例,表达了对秋天的深刻感悟。“潘赋登山魂易断”借用潘岳《秋兴赋》中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秋天中容易引发忧伤之情;“楚歌遗佩怨何穷”则通过屈原的诗歌典故,揭示了人们对秋天的复杂情感,既有感慨岁月流逝的哀伤,也有赞美金秋美景的喜悦。
尾联:“往来未若奇张翰,欲鲙霜鲸碧海东。”诗人用张翰的故事,表达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传张翰因思念故乡而辞官归里,诗人借此表明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秋天的向往。结尾一句“欲鲙霜鲸碧海东”,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使整首诗在深沉的情感中透出一种豪放的气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书秋》是唐代诗人王初所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759年,正值唐玄宗天宝年间。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繁荣达到了顶峰,但同时也伴随着腐败和战争。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国家陷入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在个人生活中,王初这个时期也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早年曾在长安求学,后来由于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在这个过程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艰辛。然而,尽管生活艰难,他仍然坚持创作诗歌,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时代背景方面,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艺术达到了高峰。这个时代的人们崇尚文学,尤其是诗歌,认为诗歌可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初的诗歌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富有哲理,深受人们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