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里
山垅中间号曰干,此干长里盛衣冠。
想应王谢朝回后,日日行人看绣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山间小路上有个叫干的地方,这地方的市集上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
想象一下,王公贵族在朝廷朝拜结束后,每天都会经过这里,看着那些绣花马鞍的华丽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山垅:山间的平地,指山区的平地。
2. 号曰:叫做。
3. 干:这里指长干里,南京的一处地名,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一带。
4. 衣冠:指士人、官员。
5. 想应:推测,估计。
6. 王谢:王导、谢安,东晋时期的两位著名政治家。这里代指达官贵人。
7. 朝回:上朝回来。
8. 日日:每天。
9. 行人:过路人。
10. 绣鞍:绣有图案的马鞍,这里代指骑马的人。
去完善
赏析
《长干里》是一首描绘山垅间村落生活的诗作。诗人罗必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展现了这个乡村的独特风貌和人文气息。
首句“山垅中间号曰干,此干长里盛衣冠”,描述了山垅中的一条长干里村庄,这里繁华热闹,衣着华丽的村民来来往往。诗人在此巧妙地运用了“干”字的多义性,既指山脉的延伸,又指街道,形象地描绘出村落的形态。同时,通过“盛衣冠”一词,展现出村民的富足生活以及浓厚的民俗风情。
第二句“想应王谢朝回后,日日行人看绣鞍”,则进一步揭示了村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诗人以王谢家族的典故,暗示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而如今虽不复昔日辉煌,但村民们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勤劳热情的精神风貌。诗句中的“日日行人看绣鞍”,生动地描绘出村民们辛勤劳作、交流沟通的场景,展现了村庄的生机与活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长干里》是明朝诗人罗必元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2年)左右。在罗必元生活的明朝晚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生疾苦严重。罗必元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间生活。
在创作《长干里》的时期,罗必元正值壮年,他在官场上的表现并不如意。他曾担任过一些较低级别的官员,但因为直言敢谏、不趋炎附势的性格,未能得到上级的赏识。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明朝晚期的社会状况十分复杂。一方面,由于明朝晚期政治腐败、宦官弄权,导致国家政治黑暗,民生困苦;另一方面,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时代背景都为罗必元创作《长干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长干里》中,罗必元通过对江南水乡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他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渔民、商贾、工匠等各阶层人物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在现实中的无奈和挣扎。这首诗歌反映了明朝晚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