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路
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山路如同龙蛇一般,不知道绵延几千丈。在山水之间时隐时现,一会儿消失在山脚,一会儿又出现在山顶。我在这里独自行走,与这山路一起起伏、共同进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赤路:即路之红土色。
2. 蛇:比喻道路弯弯曲曲的形状。
3. 千丈:形容路的漫长。
4. 出没:时而出现,时而隐没。
5. 伊予:代词,这里指我。
6. 何为:为什么。
7. 与之:指赤路。
去完善
赏析
《咏路》是宋朝诗人邹浩的一首描绘道路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道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理想。
首先,诗人以“赤路如龙蛇,不知几千丈”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道路的漫长和曲折。这里的“赤路”指的是道路的颜色,而“龙蛇”则比喻道路的蜿蜒曲折。这样的比喻使得道路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同时,诗人通过“不知几千丈”的表达,暗示了道路的漫长,从而强调了人生旅程的艰辛。
接下来,诗人通过“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进一步描述了道路的起伏变化。这里的“出没山水间”意味着道路在山水之间穿梭,时而出现,时而隐没,体现了道路的复杂和多变。而“一下复一上”则形象地描绘了道路的起伏不平,使得道路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最后,诗人通过“伊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表达了与道路共进退的坚定信念。这里的“伊予”是诗人的自称,而“为之同俯仰”则是说诗人愿意与道路共同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这样的表达表明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
总的来说,《咏路》这首诗通过对道路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诗人以道路为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生活道路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路》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邹浩的一首描绘人生道路的诗歌。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086年,正值宋哲宗即位初期。
在这一年,邹浩经历了宦海沉浮。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左正言等职位,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弊病,但由于政治斗争而受到排挤。在这一时期,他深感仕途险恶,内心充满忧虑。然而,他仍然坚定地践行儒家士人的使命,为民请命,为国家分忧。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正处于新旧党争的激烈时期。新党主张改革,旧党主张保守。邹浩作为新党的支持者,积极提倡政治改革,关注民生问题。然而,由于新旧党争的不断加剧,许多有志之士受到了迫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邹浩创作了《咏路》这首诗。他以曲折的人生道路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他表达了对忠诚正直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歌展示了邹浩坚韧的品质和崇高的理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