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虔州即事

标题包含
虔州即事
君恩山重若为酬,补郡都忘乐与忧。 惶恐滩长从险绝,鬰孤台迥足观游。 赣川在昔名难治,铃合于今幸少休。 人谓阔疎予自喜,远民安堵更何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君主的恩情如山重一般难以报答,补选郡守一职使我忘却了快乐与忧虑。 惶恐滩漫长而险峻,但郁孤台却高耸壮观供人游览。 赣江一带过去被称为难以治理的地方,如今有幸成为官员们稍作休息的场所。 人们说我胸襟宽广,我却以此为荣;远方的百姓生活安定,我还有什么奢求呢?
去完善
释义
《虔州即事》注释如下: 1. 君恩山重若为酬:君恩如山重,如何报答。这里表达的是对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若为酬”是问句,表示无法找到恰当的回报方式。 2. 补郡都忘乐与忧:赵抃被任命为虔州刺史时,满心欢喜以至于忘记了快乐与忧愁。这句表达了对职务任命的喜悦之情。 3. 惶恐滩长从险绝:“惶恐滩”位于赣江上游,地势险峻。这句描绘了惶恐滩的险恶环境。 4. 鬰孤台迥足观游:“鬰孤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北部的赣江之上,登临其上可以眺望美景。“迥”有遥远、崇高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郁孤台的高大。 5. 赣川在昔名难治:历史上的赣川(指江西赣州地区)治理难度大。 6. 铃合于今幸少休:铃合,即铃阁,古代官署的一种建筑形式。这里是说如今公务较轻松,有闲暇时间。 7. 人谓阔疎予自喜:别人说我作风简慢,我却乐于如此。这是诗人以幽默的自嘲来表现自己率真无束的性格。 8. 远民安堵更何求:安堵,安定,平安。这句话意味着远处的人民生活安定,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满足于百姓安乐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虔州即事》是宋代诗人赵抃的一首描绘虔州(今江西赣州)风光与民情的诗作。赵抃曾任虔州知州,本诗以他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会为主要线索,通过对虔州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政务的处理和对民生的关注,展示了他在任上的政绩与情怀。 首联“君恩山重若为酬,补郡都忘乐与忧”,表达了诗人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他以大山般的恩情来形容皇帝的恩典,表示自己难以报答;同时提及自己以“补郡”的身份来到虔州,肩负起治理一方的重任,职责在身使得“乐”与“忧”都变得模糊不清。 颔联“惶恐滩长从险绝,鬰孤台迥足观游”,描述了虔州的自然景色。“惶恐滩”与“鬰孤台”都是当地著名的自然景观,前者以其险峻闻名,后者则以其孤立而引人注目。诗人以这两处景点来展现虔州的地貌特征,表达出他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欣赏之情。 颈联“赣川在昔名难治,铃合于今幸少休”,谈及了虔州的历史与现状。历史上,赣江流域被称为“难治”之地,水患频繁,百姓生活困苦;而现在,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这里的情况有所改善,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诗人对此表示欣慰,并为自己能够为此尽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尾联“人谓阔疎予自喜,远民安堵更何求”,总结了诗人的心态和追求。尽管有人批评他行事疏阔,但他却以此为荣,认为这有助于赢得百姓的信赖和支持。在他看来,只要远方的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他便无欲无求了。 这首诗从皇帝的恩典、地域风情到治理成果等方面展现了诗人赵抃在虔州的所思所感,体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治理成果的自信。总的来说,这是一首既富有哲理又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虔州即事》是北宋名臣赵抃于景祐四年(1037年)担任虔州知州时所作。这首古诗生动描绘了虔州当时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光。 在这段时间里,赵抃正以知州身份治理虔州,他廉洁奉公、关心民生、提倡教育,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而虔州地处赣江上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赵抃生活的时代,宋朝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墨客辈出,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此外,宋朝对外贸易的兴起也使得虔州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这些时代背景都为赵抃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