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在唐安郡圃作

标题包含
在唐安郡圃作
当年张李国长城,翻向天涯问大钧。 争似圣朝公道在,庙堂端要读书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壁(1085年-1145年),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北宋著名文人李格非的儿子,与李清照是兄妹关系。 李壁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年轻时便已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当我们回顾昔日赵国的长城,它蜿蜒至世界的尽头,不禁要问天地间的公正何在。然而,如今这个圣明的国家里,公平与正义普遍存在。而这一切的实现,正得益于那些在朝廷上担任重要职务且有着渊博学识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张李国:这里是指战国时期的三晋国家之一魏国。魏国由于实行变法而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疆域跨越今天的山西南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这里的“张”指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李”和“国”分别指赵国和韩国。“长城”一词在这里取其字面意义,指魏国在当时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略而修筑的长城。 2. 翻向天涯问大钧:这句是说魏国虽然建立了强大的国家,但仍然在战争中失去了许多土地,沦落到天涯。其中“大钧”是古代传说中的宇宙主宰者,这里可以理解为命运之神。 3. 圣朝:这是对唐朝的尊称,意为“神圣的时代”。 4. 庙堂:古代中国用以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后用来泛指朝廷。 5. 端要:主要需要,这里是强调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在唐安郡圃作》是宋朝诗人李壁的一首抒情诗。诗中通过对比当年战国时期的各国纷争和当今圣朝的公正公平,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期望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 首句“当年张李国长城”以战国时期的长城作为背景,描述了那个时期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互相征战的场景。这一句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紧张氛围。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通过“翻向天涯问大钧”表达出他关心国家命运的心情。这句诗中的“翻向天涯”意味着寻求天涯海角的帮助,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同时,“问大钧”则是引用古代神话中大钧神的典故,象征诗人试图寻找到一位救世主,帮助国家摆脱困境。 紧接着,诗人用“争似圣朝公道在”进行转折,通过对现实的关注,赞美当今圣朝的公平正义。这里的“争似”表示更胜一筹,诗人以此表达对当今社会的认同和赞美。而“公道在”则体现了诗人坚信国家政治正在朝着正义的方向发展。 最后,诗人以“庙堂端要读书人”作为结尾,揭示了诗歌的主旨。这里,“庙堂”代表朝廷,“读书人”则表示有学识、有才干的人。诗人以此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只有在人才选拔上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整首诗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安郡圃作》是南宋诗人李壁的一首咏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当时李壁被任命为唐安郡(今四川省崇州市)知州,负责治理当地政务。在此任职期间,他深感时光流逝、年华已老,于是写下这首抒发感慨的诗篇。 在这个时期,南宋与金朝的战争仍在继续,边境局势紧张。宋宁宗在位时,南宋政权相对稳定,但在政治上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斗争。例如,当时著名的“庆元党禁”事件,史弥远等权臣对理学的打压等。此外,南宋时期的文学发展较为繁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壁作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官员,一方面要为国家治理尽心竭力,另一方面又要在文学创作上展现自己的才情。这首《在唐安郡圃作》正是他在宦海沉浮中所产生的深沉感慨的反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