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吉之南门外见木芙蓉烂开

标题包含
吉之南门外见木芙蓉烂开
小春催出倾城色,笑倚墙头若招客。 芬芳犹帯秋风残,婀娜岂宜江路侧。 诗眼惊红狂欲呼,熟看似细又似粗。 花神留为菊后乘,天意遣作梅先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小花开得正盛,犹如倾国倾城的美人。她们笑着倚靠在墙头上,好像在欢迎着每一位过客。她们的香气如同秋风中留下的温柔,美丽的身姿出现在江边,让人不禁陶醉其中。花朵的红晕就像诗歌的眼睛,让人惊叹不已。仔细一看,既细腻又刚劲。这些花儿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秋天过后的礼物,也是上天派遣来为梅花做先导使者。
去完善
释义
1. 小春:指农历十月,此时气温略高,春意萌动,故称“小春”。 2. 倾城色:形容花木之美,此处借指木芙蓉花盛开的美景。 3. 笑倚墙头若招客:形容木芙蓉花朵盛开在墙头,好像在邀请客人欣赏。 4. 芬芳:香气,这里指木芙蓉花的香味。 5. 秋风残:秋天的尾声,即将进入冬季。 6. 婀娜:形容花木姿态优美。 7. 江路侧:江边的道路旁。 8. 诗眼:诗人敏锐的观察力,这里用来形容自己对木芙蓉花的观察与感受。 9. 红狂:形容花木颜色鲜艳夺目。 10. 熟视:仔细看。 11. 细又似粗:形容木芙蓉花的枝干,看似纤细实则健壮。 12. 花神:传说中的司花之神,这里代指木芙蓉花。 13. 菊后乘:菊后的余韵,这里比喻木芙蓉花在菊花开败之后绽放。 14. 梅先驱:梅花的先行者,这里比喻木芙蓉花在梅花开放之前出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吉之南门外见木芙蓉烂开》,作者是南宋诗人曾丰。诗歌描绘了木芙蓉在深秋时节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木芙蓉的美丽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首联“小春催出倾城色,笑倚墙头若招客”,诗人以“倾城色”来形容木芙蓉的美丽,表明木芙蓉的美貌足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同时,木芙蓉仿佛微笑着站在墙头,好像在招揽客人,体现了木芙蓉的活力和热情。 颔联“芬芳犹带秋风残,婀娜岂宜江路侧”,诗人通过“芬芳”和“婀娜”两个词语,描述了木芙蓉的香气和姿态。尽管秋风渐凉,但木芙蓉仍然散发着芬芳,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而木芙蓉生长在江边,它的美丽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更突显其独特之美。 颈联“诗眼惊红狂欲呼,熟看似细又似粗”,诗人用“诗眼惊红”来表达自己对木芙蓉的惊艳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作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诗人进一步观察木芙蓉的花朵,发现它们看起来既细又粗,体现了木芙蓉的独特魅力。 尾联“花神留为菊后乘,天意遣作梅先驱”,诗人将木芙蓉比作花神留下的美好景象,位于菊花之后,梅花之前,体现了木芙蓉在自然界的地位。同时,诗人认为这是天意的安排,使木芙蓉成为梅花的先驱,暗示了木芙蓉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吉之南门外见木芙蓉烂开》是南宋著名文人曾丰在公元1165年创作的。此时正值宋孝宗时期,曾丰任吉州通判。在这首诗歌里,他描绘了吉州南门外的美丽景象,通过赞美木芙蓉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那个时代,曾丰正处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年轻时就已经因为文才出众而闻名,但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利。尽管遭遇了挫折,但曾丰并没有放弃,他继续在文学和政务上努力,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担任了吉州通判这一要职。然而,他也意识到了官场的不公和腐败,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批判。 在宋孝宗时期,南宋正处于国力相对强盛的时期。然而,内部的党派斗争和政治腐败依然严重,这使得曾丰这样的文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既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又透露出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