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十一年前,我曾在南方流离失所,如今远离四千里之外的北方,终于回到故乡。感谢皇帝的恩典,让我得以重获自由,沿途所见,每处驿站的花儿都如此新鲜灿烂。

去完善
释义
柳宗元的《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全文如下:“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注释:
1. 十一年前南渡客:指柳宗元在十年前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这里的“南渡”即指被贬到南方。
2. 四千里外北归人:指柳宗元从永州被召回长安。“北归”表示被朝廷召回北方。
3. 诏书许逐阳和至: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下令允许我按照季节的变化回到京城。这里“阳和”指的是春天的阳光,也可理解为春天。
4. 驿路开花处处新:描绘了道路两旁的花朵盛开,景色一派新气象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柳宗元在南渡后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十一年前南渡客”表明了他在十一年前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流浪生涯;而“四千里外北归人”则暗示了他此刻已经回到了故乡,结束了这段漂泊的生活。接下来的两句诗“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则是诗人对政府对他的关怀以及沿途风景的美好感受的表达。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柳宗元的生活历程和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公元815年,此时的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心情郁闷,处境艰难。
在这个时期,唐宪宗即位,朝廷试图恢复政治清明,因此召回了一些被贬的官员,柳宗元也在其中。然而,他在赴京途中感受到了世事无常和宦海风波的艰辛,也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朝政腐败、地方割据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也为柳宗元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刻的素材和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