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
从事东军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
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
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
秋风萧飒醉中别,白马嘶霜鴈叫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东军任职已经四个年头,有幸在停战之前与你相见。
我们一起追逐狡猾的兔子,就像那流星划过天际。
江边杨柳青青,军营里鼓声回荡,仿佛仙境一般。
秋风萧瑟,我们在醉意中告别,白马嘶鸣,大雁在烟雾中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从事:这里指任幕僚官员。
2. 东军:古代边防军的一种,此处指的是驻扎在东边的军队。
3. 偃兵:停止战斗,停息干戈。
4. 看寻狡兔翻三窟:借用“狡兔三窟”的成语,意为机智灵活的防守或躲避。
5. 妖星:古人认为预示祸患的天象之一。
6. 九天:天的极高处,此喻极高处。
7. 柳营:古代军队种植柳树作为营地标志,又称柳城,此借指军营。
8. 鼓角:战鼓与号角,军事指挥工具。
9. 花府:花园,诗中借指美好之地。
10. 神仙:形容美好的景象。
11. 萧飒:形容风吹草木的声音,表达秋天的气氛。
12. 白马嘶霜:骏马在寒冷的环境下发出鸣叫声。
13. 鴈叫烟:大雁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鸣叫。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鲍溶以蔡平(即蔡文姬)的视角描绘了与河阳马判官在战后的重逢以及分别的场景。诗中的“东军”指代东汉末年董卓的军队,“偃兵”意指战争结束。“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两句则以兔子的狡诈和妖星的陨落比喻战争的残酷和世事的无常。接下来,“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则描述了战场上的战斗气氛以及士兵们盼望和平的心情。最后的“秋风萧飒醉中别,白马嘶霜鴈叫烟”描绘了战后在萧瑟秋风中与友人告别,别离场景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整首诗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展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战后离别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蔡平喜遇河阳马判官宽话别》是唐代诗人鲍溶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当时鲍溶正值壮年,他的诗歌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在天宝年间,唐朝国势日益衰败,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鲍溶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马判官的真挚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此外,鲍溶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当时的唐朝社会矛盾尖锐,民族矛盾也日益激化。这些时代的背景都对鲍溶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