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门路
青门有归路,坦坦高槐下。贫贱自耻归,此地谁留我。
门开送客去,落日懒回马。旅食帝城中,不如远游者。
舟成于陆地,风水终相假。吾道谅如斯,立身无苟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口有一条回归的道路,宽敞明亮; 高大的槐树之下显得格外坦荡。 贫穷低贱的我深感耻辱,这样的地方有谁愿意收留我呢? 打开门送别离去的客人,直到夕阳西下仍不愿返回。 如今我在京城的旅舍中生活,却觉得还不如那些远离尘世的人。 船只起航在陆地上,航行的风向和水质互相借助,也可以抵达远方。 我的道理大概就是这样吧,在生活中始终正直无私。
去完善
释义
【青门】指古代长安的东南门。
【坦坦】宽阔平坦的样子。
【贫贱】贫穷低贱。这里指自己地位低下。
【耻归】以回乡为羞耻。
【帝城】指京城长安。
【旅食】在外谋食。
【风马】乘风驾驭的马,代指自由的生活。
【水陆】水上的陆地的,泛指各种生活境遇。
【相假】相互帮助。
【如斯】像这样。
【立身】处世为人。
【苟且】得过且过,不严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时的无奈与坚韧。首联描绘了青门路的景象,看似宽阔的归路实则布满荆棘。颔联通过对比“贫贱自耻归”与“此地谁留我”揭示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因为贫困感到羞愧,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人的帮助。颈联中的“落日懒回马”传达了诗人疲惫不堪的心境,而“旅食帝城中,不如远游者”则流露出他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远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则以舟成于陆地的典故和“吾道谅如斯,立身无苟且”的豪言壮志表明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全诗在倾诉诗人内心的挣扎中展现了其坚韧的性格和不屈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门路》是唐朝诗人刘驾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此时的社会局势相对稳定,但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问题仍然存在。刘驾作为一位颇有抱负的文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忧虑和不满。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脱颖而出,这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问题。
在诗中,刘驾描绘了京城长安繁华景象背后的凄凉现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比贫富差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和贫富不均。此外,他还以青门路为象征,表达了对仕宦生涯的失望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青门路》的创作背景是晚唐时期的社会现实,诗人通过对京城长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时代问题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