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登迎春阁
未栉凭栏眺锦城,烟笼万井二江明。
香风满阁花满树,树树树梢啼晓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栏杆前梳理头发,望向锦绣的城市,烟雾笼罩着万户人家的景象清晰可见。花香充满楼阁,满树繁花,每棵树的枝头都有晓莺在歌唱。
去完善
释义
1. 未栉: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这里指诗人还没有梳洗打扮。
2. 凭栏:靠在栏杆上。
3. 锦城:成都的别称,因为蜀汉时期成都的城市建设非常华丽,所以被称为“锦城”。
4. 烟笼:烟雾笼罩。
5. 万井:形容城市人口众多。井,古代城市的居民点。
6. 二江:指岷江和沱江,这两条江在成都附近汇合,形成锦江。
7. 香风:花香四溢的风。
8. 阁:此处指迎春阁。
9. 树树:每一棵树。
10. 啼晓莺:清晨的莺鸟啼鸣。
去完善
赏析
《晓登迎春阁》是唐代诗人刘驾的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作。诗人在清晨登上迎春阁,欣赏着锦江沿岸的美景。烟雾弥漫中,远处的万家灯火闪烁着明亮的灯光。诗人在阁楼上感受到拂面而来的香气四溢的春风,满树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而树梢上,一只只早起的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迎接新的一天。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登迎春阁》是唐代诗人刘驾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47年至859年之间,正值唐宣宗在位时期,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大中年间”。刘驾在青年时期,历经了战乱、漂泊和贫困,但在这一时期,他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开始关注身边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
在唐代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们纷纷走出书斋,投身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刘驾在这一时期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登高览胜,赋诗酬唱,分享人生感悟。
《晓登迎春阁》这首诗便是刘驾在一次清晨登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春日里的山色空蒙、花香鸟语的美景,同时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们对于自然的崇尚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唐代中期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