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读樊川集

标题包含
读樊川集
不遇元和得献谟,望山东北每长嘘。 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余。 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 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没有遇到元和盛世的机会来展示我的才华,只能遥望着东北方向的齐鲁之地频频叹息。 我独自继承着唐代诗律的高雅之风,又进一步注解了孙子的兵书。我对霅水的美景充满向往,却对杜川的事务犹豫不决。 在我中年的时候,命运却突然让我遭受重创,但我仍然把我的豪情壮志都倾诉在这本书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樊川集:指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文集《樊川集》。樊川是杜牧的别号,因其曾任司勋员外郎、吏部员外郎等职,故有“樊川”之称。 2. 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使用时间为公元806年至820年。这里是指杜牧生活的时期。 3. 献谟:献计献策,此处指杜牧在朝为官时为国家建言献策。 4. 望山东北:指杜牧在朝中任职时关注国家大事,盼望国家富强。山东指的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古代中原地区的主要部分。 5. 独赓唐律雅风后:在继承唐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杜牧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赓,继承;唐律,唐代诗歌;雅风,高尚的风格。 6. 孙篇俎豆余:指杜牧在《樊川集》中对孙武子兵法的研究和阐释。孙篇,指孙武子的兵法;俎豆,古代祭祀时用的礼器,这里借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7. 霅水:浙江湖州境内的苕溪,此处代指杜牧曾游历过的江南水乡。 8. 杜川归事:指杜牧在晚年回到家乡杜川(今陕西长安)的经历。 9. 山根折:古人认为山根是人面部的重要部位,象征着人的寿命和健康。山根折,比喻人在中年突然遭受重大打击或不幸。 10. 雄襟:豪放的胸怀,这里指杜牧在《樊川集》中所展现的豪放气概。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樊川的诗歌评论。诗中首先提到,樊川没有得到元和平的机会,以至于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能望着东北方向的山水叹息。接下来,诗人赞扬了樊川在唐朝诗歌中的地位,他的诗篇被誉为高雅之作,对于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后,诗人提到了樊川在霅水边的美好旅程,以及他在杜川的归隐生活。最后,诗人感叹樊川在中年就英年早逝,但他的雄心壮志和才华都体现在了他的诗歌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樊川集》是北宋诗人张方平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年)。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曾任翰林学士、侍讲学士等官职,因与权臣龃龉不合而罢归故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唐代诗人杜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种心态和思考。 在当时,北宋文学界尚推崇唐风,尤其推崇杜甫、白居易等人。张方平这首诗歌通过阅读杜牧的作品,感悟到杜牧在人生中经历的风霜雨雪,以及他那豪放磊落的个性和横溢的才华。这种感慨与张方平自身的遭遇相呼应,使得他对杜牧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此时期北宋国内局势不稳,政治斗争激烈,文人志士颇受压抑。因此,这首诗也是张方平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不满和对自由人格的向往。总的来说,《读樊川集》融合了个人际遇、时代背景及对前人经典的理解与崇敬,体现了张方平在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