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和嘉篇
小亭愁坐对残阳,梧叶翻阶片片黄。
老去只添新怅望,病余无复旧欢狂。
四时奔速都如电,两鬓凋疏总作霜。
看取衰容今若此,有何情绪听宫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屋忧郁地面对夕阳,梧桐叶子翻落在台阶上,一片片枯黄。年纪增长只能增添新的惆怅,病痛之后再也找不回曾经的欢乐疯狂。四季交替如同闪电般迅速,双鬓斑白仿佛被霜染一般。看看我这苍老的容颜,还有什么心情去欣赏音乐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攀和嘉篇:标题中的“攀和”表示应和的意思,“嘉篇”指的是美好的诗篇。
2. 小亭:小的亭子或凉亭。
3. 愁坐:满怀忧愁地坐着。
4. 对残阳:面对即将落下的夕阳。
5. 梧叶翻阶:形容梧桐叶落在台阶上。
6. 老去:年纪渐增。
7. 新怅望:新的惆怅和失望。
8. 病余:患病之后。
9. 无复:不再拥有。
10. 旧欢狂:过去快乐的心情。
11. 四时:四季。
12. 奔速:快速流动。
13. 都如电:形容时间的流逝如同闪电般迅速。
14. 两鬓凋疏:形容头发稀疏。
15. 作霜:被霜染白。
16. 看取:观察。
17. 衰容:衰老的容貌。
18. 若此:如此这般。
19. 有何情绪:有什么心情。
20. 听宫商:聆听宫廷音乐。
去完善
赏析
《攀和嘉篇》是唐朝诗人李昉的一首五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首联描绘了小亭中,诗人对着即将落下的夕阳,看到台阶上翻飞的梧桐叶一片片变黄的场景,奠定了全诗深沉哀伤的基调。颔联通过“老去”、“病余”两个词语,表达了诗人自身逐渐衰老和疾病缠身的现实状况,使得诗人倍感无奈与悲伤。颈联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使诗人对生命的思考更为深刻。尾联则以诗人憔悴的容颜为观照,体现了他内心的惆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对宫廷音乐的排斥。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与感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攀和嘉篇》是唐代著名文人李昉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唐诗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李昉在官场生涯中颇有建树,历任太子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文书。然而,他在宦海沉浮中逐渐感受到官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这也为他后期的隐逸思想埋下了伏笔。
当时,唐朝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特别是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许多文人士大夫热衷于结交诗友,相互唱和,共同探讨诗歌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中,李昉与友人唱和诗篇,抒发感慨,创作了这首《攀和嘉篇》。
在这首诗中,李昉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在官场生活中难以施展抱负的无奈。这种矛盾的心态体现了唐人在追求功名与隐逸之间的矛盾抉择,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