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卓省元韵

标题包含
和卓省元韵
六十堂堂一讲师,平生矻矻鬓成丝。 紫阳道坦行来熟,洛水源深向上窥。 身岂匏瓜常不食,味耽昌歜有同谁。 旁人莫笑饥肠苦,回颊甘香胜似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六十年如一日的执教生涯中,我日夜辛勤地工作以至于头发都花白了。在紫阳道路上行走得十分熟悉,同时也关注着洛水深处的学问探究。虽然生活常常清苦,但我却乐在其中。美食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尽管尝过的酸甜苦辣也不少,但仍旧令人回味无穷。别人别笑话我肚子饿了,因为那滋味可是比糖还甜。
去完善
释义
《和卓省元韵》是一首宋诗,作者是宋代文人陈宓。以下是该诗的词句注释: 1. 六十堂堂一讲师:这里的“六十堂堂”是指诗人年纪已高,即将进入耳顺之年。而“一讲师”是指诗人在教育岗位上担任教师的角色。 2. 平生矻矻鬓成丝:这里“矻矻”表示辛勤努力,“鬓成丝”形容头发变白,象征着诗人辛勤耕耘的岁月。 3. 紫阳道坦行来熟:紫阳指唐代著名道教领袖张伯端,他住在紫阳山修道,此句比喻诗人对道德修养之道非常熟悉。 4. 洛水源深向上窥:这里“洛水”暗指洛神河,传说中洛神为伏羲的女儿,洛水源深代表着学问之渊博。此句表达了诗人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5. 身岂匏瓜常不食:这里的“匏瓜”指的是葫芦,古人用它做成的器皿可以盛装食物,这句诗人自比匏瓜,表明自己虽然清贫却乐在其中。 6. 味耽昌歜有同谁:这句中的“昌歜”是一种美食,代指美味佳肴。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自己能够品味出平常事物的美好。 7. 旁人莫笑饥肠苦:这句话表达出诗人不追求名利富贵的品质,尽管生活艰苦,但诗人却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8. 回颊甘香胜似饴:这里的“回颊甘香”表示口中的味道美好,“胜似饴”表明这种美好胜过普通的糖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坚守信念、坚定信仰的诗篇。诗人陈宓以自己为对象,表现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六十堂堂一讲师”表达了诗人已年逾花甲却依然坚持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平生矻矻鬓成丝”描述了诗人尽管年纪老迈却仍然勤奋耕耘,辛勤教学,体现出他高尚的职业品质。诗人还通过引用紫阳(朱熹)与洛水(程颐、程颢)等古代著名儒家学者及其思想,强调自己对儒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身岂匏瓜常不食,味耽昌歜有同谁”则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生活态度的坚定信念,拒绝随波逐流,始终保持独立品格。最后的诗句“旁人莫笑饥肠苦,回颊甘香胜似饴”更是表达出诗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定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整首诗借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意境,展现出一个忠实履行教师职责、坚定信仰的教育家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卓省元韵》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和诗,创作于南宋晚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时期,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陈宓生于书香门第,受到家庭的熏陶,对文学有着深厚的热爱。他年轻时就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在这段时间里,他虽然身处困境,但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投入到诗歌创作中。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时,南宋朝廷内外交困,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和内部的腐化。陈宓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以卓省元的诗韵为题,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