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瑶池宴曲

标题包含
瑶池宴曲
仙人仙在沧海湄,双毫出耳绿丝垂。 瑶池西赴白云宴,丹山远借青鸾骑。 香云红淡春光染,天风吹旌霞飐飐。 晓过扶桑水一泓,下视中州尘九点。 蟠桃初熟甘露瓜,对持斗柄泛流霞。 妄向秋空举金掌,茂陵衰草令人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神仙居住在沧海的岸边,两道墨绿色的毛发垂落耳边。 他们前往瑶池参加白云般的宴会,从遥远的丹山借用青鸾当坐骑。 披肩的红云就像春天的阳光,微风轻拂着锦旗,霞光闪烁。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那一片海洋,俯瞰中原大地上犹如尘埃般的城市。 刚刚成熟的蟠桃和甘露瓜,映照着银河星辰的光芒。 看似轻易地举起金色的手掌,但茂陵的衰草却让人不禁叹息。
去完善
释义
1. 瑶池: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2. 沧海湄:指的是大海边。 3. 双毫出耳绿丝垂:描述仙人美丽的头发。 4. 丹山: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5. 青鸾骑:青鸾是神话中的神鸟,这里指仙人骑的神鸟。 6. 香云红淡春光染:描述春天的景象。 7. 天风吹旌霞飐飐:形容风吹动旗子,阳光照耀下形成的美景。 8. 扶桑水:古神话中日出之地。 9. 中州:中国古代的地名,指现在的中国中部地区。 10. 尘九点:比喻中原大地上的一点尘土。 11. 蟠桃:传说中的仙桃,代表长寿。 12. 甘露瓜:一种象征吉祥的水果。 13. 对持斗柄泛流霞:描写神仙饮宴的情景。 14. 茂陵衰草:指汉武帝陵墓前的荒草,用来比喻时间流逝。
去完善
赏析
《瑶池宴曲》是张方平以道教仙境为主题的一首词。词作首句描述了仙人在沧海边的情景,接着描绘了仙人的形象:他们乘坐着青鸾飞向瑶池参加白云盛宴,并凭借神奇的“双毫”获得如丝般的绿色长寿。 接下来的句子进一步展现了仙境的美丽景象:绿云轻轻飘动,阳光透过,仿佛春色都被沾染;天风吹拂着红色的霞帔,犹如微波荡漾的水面。扶桑树下的流水清澈得如同一条玉带,从高空俯瞰中土世界,仿佛只有九个点大的尘土。蟠桃和甘露瓜象征着长生不老的仙果,人们在这里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星辰的移动。 然而,在这美好的仙境里,也有着衰草环绕的茂陵(汉武帝陵墓),这让人联想到生死、荣华与衰败的变迁。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美好意境,也透露着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瑶池宴曲》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所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063年),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文人墨客争相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张方平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曾在朝为官,担任过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政治经验丰富,颇受朝廷器重。然而,身处官场之中,他也曾遭遇挫折,多次被贬谪。尽管人生际遇起伏不定,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民生疾苦,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 在《瑶池宴曲》中,张方平以描绘仙境的笔触,展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他用华丽辞藻和生动形象的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此外,这首词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文化氛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