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华山云台观题希夷先生陈抟影堂

标题包含
华山云台观题希夷先生陈抟影堂
林壑云深接玉泉,松斋闭息辄经年。 一无标致惟随俗,别有真机在指玄。 诏板尝延清暑殿,诗筒时到华阳川。 蜕形虽在张超谷,粟粒珠中自在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山谷云雾深处有座玉泉,松树旁的斋室仿佛让人忘却尘世纷扰。虽然这里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但自有深奥的哲理蕴含其中。皇家的诏书曾在清凉的宫殿中颁布,诗歌在华山脚下传颂。尽管这个地方像张超的洞府一样隐秘,但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自由自在的天性。
去完善
释义
1.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2. 云台观:华山上的一处道观。 3. 希夷先生陈抟: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士、道教学者。他擅长养生修炼之道,也精通诗词歌赋,是道教隐逸派的代表人物。 4. 林壑云深:形容山林深处云雾缭绕的景象。 5. 玉泉:指华山的山泉。 6. 松斋:以松树为邻居的房子,这里指的是陈抟修行的场所。 7. 一无标致惟随俗:表示陈抟没有特别显著的成就,只是随着世俗生活。 8. 别有真机在指玄:表示陈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道家哲学的真谛。 9. 诏板:古代皇帝下发的命令文书。 10. 清暑殿:古代宫殿的名称,这里指的是皇帝赏赐给陈抟的地方。 11. 诗筒:古人用来传递诗歌的竹筒或木筒。 12. 华阳川:四川省境内的华阳河。 13. 张超谷:陕西省华阴市的山谷,传说陈抟在此地羽化升仙。 14. 粟粒珠:道教传说中的一种丹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 15. 自在天:道教中的仙境,这里比喻陈抟虽然已经离世,但他的精神仍然存在于世间。
去完善
赏析
《华山云台观题希夷先生陈抟影堂》这首诗描绘了隐逸高人陈抟的遗韵,通过对华山云台观周围环境的描述,展示了陈抟高士超凡脱俗的品质和境界。 首联“林壑云深接玉泉,松斋闭息辄经年”渲染了云台观周边的幽深环境,凸显出陈抟在此修炼、闭关的隐逸形象。 颔联“一无标致惟随俗,别有真机在指玄”表现了陈抟对于世事的态度,他以超脱的心态对待世俗,并在内心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颈联“诏板尝延清暑殿,诗筒时到华阳川”展示了朝廷对于陈抟的敬重和礼遇,他不仅受到皇帝的召见,还时有诗友前来拜访。 尾联“蜕形虽在张超谷,粟粒珠中自在天”赞美了陈抟的高洁品质,即使在离世之后,他的精神仍然活在人们心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华山云台观题希夷先生陈抟影堂,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方平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描绘了华山云台观的陈抟塑像,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五代至宋初的道家高人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北宋中期,当时正是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张方平(997-1067年),字安道,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饱读诗书。他的父亲曾是五代后周官员,家境富裕。然而,他并没有沉醉于富贵荣华,而是潜心钻研经史,关注时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观念。 在北宋初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道教在当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发展。作为一代宗师的陈抟,其教义和修养之道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影响。张方平在游历华山时,参观了陈抟的遗像,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华山云台观题希夷先生陈抟影堂》诗。 在这首诗中,张方平通过描绘陈抟的雕像,表达了对这位道家先贤的敬仰。他希望自己的智慧和品行也能像陈抟一样,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递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和道德修养的思考,体现了北宋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