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钱塘吴江道中寄侍读王君贶侍郎
画船浮震泽,烟水接秋空。
一霎过云雨,满帆开岸风。
酒旗莲荡里,僧刹橘洲中。
何似并州路,尘高马阴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舟荡漾在波光粼粼的湖面,烟雾弥漫的水面与秋天的天空相连。
瞬间掠过的乌云和雨滴洒满船只,扬帆起航,迎着岸边的微风。
船头插着酒旗的小船穿梭在荷花之间,小和尚们踏着橘子洲头的青石来到寺庙。
这样的画面哪里比得上当年群雄逐鹿的并州战场,尘土飞扬,战马奔腾。
去完善
释义
1. 钱塘:古代县名,今浙江省杭州市一带。
2. 吴江道:位于苏州市西南部,濒临长江。
3. 王君贶:北宋政治家,曾任尚书右丞、左丞等职,与张方平为同僚。
4. 侍郎:官职名称,这里指王君贶当时的职务。
5. 震泽:即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6. 烟水:烟雾笼罩的水面。
7. 一霎:形容时间短暂,片刻之间。
8. 云雨:自然景象,这里指云雾和水汽。
9. 满帆:指船帆涨满,船在顺风情况下行驶。
10. 开岸风:顺风的海风。
11. 酒旗:旧时酒店的标志,一般为布质长条形,迎风招展,用来吸引顾客。
12. 莲荡:种植荷花的池塘。
13. 僧刹:寺庙。
14. 橘洲:种植柑橘的沙洲。
15. 何似:表示比较或猜测。
16. 并州路:古代地名,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一带。
17. 尘高马阴雄:指道路上尘土飞扬,战马奔腾的场景。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游历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画船、烟水、云雨、帆风等元素,诗人传达了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氛围。同时,作品也寓意着诗人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相比之下,“并州路”则显得繁华喧闹,与之前描绘的静谧画面形成对比。整体而言,本诗不仅展现了江南风光,还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赴钱塘吴江道中寄侍读王君贶侍郎》是北宋著名文人张方平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时年张方平61岁。在这一年里,张方平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前往浙江钱塘一带巡察。
在这个时期,北宋朝政日益腐朽,民间疾苦颇多,然而朝廷的腐败无能使得这些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一位胸怀天下的文人,张方平对此深感忧虑。他在巡察过程中,见到了许多民生困苦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同情与愤懑。
另一方面,当时科举制度盛行,士人阶层热衷于功名,追逐利禄。张方平虽然身处官场,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世态炎凉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友人的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