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辞五首 其四
遣奠宣哀册,严行按字图。
桥山仙去远,渭水月游初。
俭制遵遗训,方中列旧书。
龙輴三十里,笳鼓节声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用现代白话文表达如下:
举行祭奠仪式,宣读哀悼的文章,严格遵循字图的规定。
黄陵仙逝远去,渭水的月亮开始游荡。
遵守简朴的制度,遵循先人的遗训,在正中央摆放旧的书籍。
龙形的灵车行进三十里,胡笳和鼓的节奏缓慢而庄重。
去完善
释义
1. 英宗皇帝:北宋第五位皇帝赵宗实(1032年-1067年)的谥号,他在位4年,是宋仁宗的堂侄和养子。
2. 遣奠:指送葬时举行的祭奠仪式。
3. 宣哀册:宣读哀悼皇帝的祭文。
4. 严行:严肃地按照礼仪行事。
5. 按字图:按照规定的礼仪程序进行。
6. 桥山仙去: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相传黄帝在此驾鹤成仙。此处意指英宗皇帝已升天为神仙。
7. 渭水月游初:渭水,指陕西境内的渭河;月游,指皇帝死后月祭的开始。
8. 俭制:遵循简朴的丧礼制度。
9. 遗训:指皇帝的遗嘱。
10. 方中:指四方之中,即中央,这里指南宋都城临安。
11. 旧书:这里指古代的典章制度。
12. 龙輴:皇帝棺木的车辇,此处代指皇帝的棺木。
13. 三十里:古代葬礼的规格。
14. 笳鼓节声徐:笳鼓,指军乐;节声徐,节奏缓慢的乐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英宗皇帝的哀悼之情。首联描述了皇帝葬礼的仪式和氛围;颔联通过象征手法描绘了皇帝仙逝的场景;颈联则提到皇帝生前的节俭美德和他对教育的重视;尾联通过对葬礼队伍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皇帝的敬仰和对失去他的悲痛。整首诗语言庄重,情感深沉,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深深哀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英宗皇帝挽辞五首 其四》是北宋著名文人张方平在宋英宗驾崩时所作的悼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北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张方平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因直言不讳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尚书省左司郎中。然而,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他被贬为地方官员,后又重返朝廷,担任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亲身经历了北宋政治的动荡和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对国家的治理有着深刻的了解。
在同一时间段内,北宋正处于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交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在政治上却存在诸多问题,如冗官、冗兵、冗费等现象严重,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崛起,边疆危机日益加剧。这些时代背景使张方平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因此他在悼念英宗皇帝的同时,也对国家的前途命运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