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海孙学士寄昼锦编述先德宣公进退之美报之长句四韵奉扬盛事
邹鲁衣冠古士乡,义方不独有扶阳。
德名垂世先君子,经术传家小太常。
闾巷共荣新昼锦,吏民司爱旧甘棠。
前人彝鼎铭勋伐,未似盈编盛事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邹县之地,衣冠礼仪之风流传悠久,自古即为圣贤之乡。在这里,仁义的教诲并不只限于家族之中。长辈们的道德名誉世代流传,教育之道经由家族的传承由年轻一代继续发扬。在这个地方,人民共同为新的繁荣而努力,各级官员也备受百姓的爱戴。前辈们的丰功伟业如同珍贵的铜器,上面镌刻着他们的荣誉。然而,这些事迹相较于这本满载美好回忆的书而言,还是稍显逊色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兖海:古代地区名,大致在今山东兖州一带。
2. 孙学士:指兖海地区的一位学者。
3. 昼锦编述:讲述白天事情的书。
4. 先德宣公:指学者的祖先,宣公是谥号。
5. 进退之美:为政之道的美好之处。
6. 报之:报答。
7. 四韵:诗歌的四个韵脚。
8. 奉扬:宣扬,传播。
9. 邹鲁: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有孔孟故里等文化遗址。
10. 衣冠:指礼仪制度。
11. 古士乡:指孔孟故里的地方。
12. 义方:教导、教育。
13. 扶阳:指儒家的教育思想。
14. 德名垂世:美德名望流传后世。
15. 先君子:已故的父亲。
16. 小太常:指年幼的子孙承继家业。
17. 闾巷共荣新昼锦:喻指百姓共享学者先祖的荣耀。
18. 吏民司爱旧甘棠:形容官员受到百姓的爱戴。
19. 前人彝鼎铭勋伐:引用古文记载先祖的功绩。
20. 未似盈编盛事光:言记录盛事之书更胜古代的彝鼎颂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兖海孙学士的赞美,表达了对他家族的敬仰和尊敬。诗中的"邹鲁衣冠古士乡,义方不独有扶阳"展现了诗人对这个家族的敬意,认为他们的品行是儒家精神的体现。接下来的诗句"德名垂世先君子,经术传家小太常"则表达了对这个家族深厚的学术底蕴和良好的家风传承的敬佩。诗人用"闾巷共荣新昼锦,吏民司爱旧甘棠"来描绘这个家族的影响力和受人尊敬的程度。最后两句"前人彝鼎铭勋伐,未似盈编盛事光"则表示这个家族的功绩无法仅用文字描述,应该永远被后人所铭记。整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优秀家族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兖海孙学士寄昼锦编述先德宣公进退之美报之长句四韵奉扬盛事》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1007-1091年)创作于公元1068年左右。这个时期,宋神宗在位,开始推行王安石的新法,朝政风云变幻。而张方平正好经历了从地方官晋升为参知政事(副相)的过程。
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张方平以宣公为榜样,感慨人生际遇。宣公作为孙学士的先德,年轻时才华横溢,受到皇帝的青睐,得以进入朝廷;年老时则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这种“进”与“退”的美德深深影响了孙学士,他通过撰写《昼锦编》来弘扬宣公的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张方平对前辈敬仰之情。
因此,这首诗既是对孙学士美德的赞美,也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在诗中,张方平揭示了宣公受人尊敬的品质,以及在新法背景下,士人如何保持节操和忠贞的情怀。这些都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张方平高尚的政治品格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