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辞
山翁貌清耸,膝横古桐弹。
泛弄渌水曲,满弦流潺潺。
初调意绪微,温流动斜晖。
划然响嘈嘈,秋风驾怒涛。
数声细更大,涧泉咽复快。
曲终急以停,骤雨齐无声。
西壁月华白,万壑松风清。
灏然太古气,使人尘虑平。
山翁弹罢抱琴去,归处一峰烟翠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翁相貌清瘦,膝盖上横放着古琴弹奏。
他演奏着绿水般的曲子,悠扬的音符如水般流动。
最初的旋律轻柔舒缓,仿佛温暖的阳光洒在水上。
突然间乐音变得响亮而激昂,就像秋风席卷着愤怒的波涛。
接着声音时而纤细如溪水,时而又如泉水般快速流淌。
当乐曲结束时,所有声音戛然而止,好像疾风暴雨瞬间消失无踪。
此时月亮高挂在西边的天空,洒下一片明亮的月光,山谷里的松树随风轻响,像是千万条小溪在奔流。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仿佛穿越到了远古的时代。
弹奏完毕的山翁抱着琴离去,消失在一片烟雾朦胧的青山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山翁:指隐居山林的老人。
2. 清耸:形容清秀挺拔的样子。
3. 膝横古桐:形容弹奏古琴的动作。
4. 渌水曲:一种古代乐曲名称。
5. 满弦流潺潺:形容琴声悠扬动听。
6. 初调:指乐曲的开头部分。
7. 意绪微:指乐曲表达的情感比较微妙。
8. 温流动斜晖:形容琴声温暖而富有变化,如同夕阳的光辉。
9. 划然:形容声音突然响起。
10. 嘈嘈:形容声音嘈杂。
11. 怒涛:形容波涛汹涌的情景。
12. 细更:指夜里的寂静时刻。
13. 涧泉咽复快:形容琴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昂。
14. 曲终急以停:指乐曲结束得很快。
15. 骤雨齐无声:形容琴声戛然而止,如同大雨骤停。
16. 月华:指月光。
17. 万壑松风清:形容风吹松树的声音。
18. 灏然:形容广阔的样子。
19. 太古气:指远古时代的气息。
20. 尘虑平:形容心情平静,杂念消除。
21. 抱琴去:指山翁抱着古琴离去。
22. 归处:指山翁居住的地方。
23. 一峰烟翠横:形容山峰在烟雾笼罩下的美丽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渌水辞》是北宋文学家张方平的一首古体诗,全诗描绘了山翁在月明之夜弹奏古琴的过程和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音乐与自然的交融,以及人在其中所感受到的超脱尘嚣的愉悦。
首联“山翁貌清耸,膝横古桐弹”,描写了弹琴的山翁形象:他的面容清秀,身形挺拔,膝盖上横放着一把古老的桐木琴。这里体现了山翁的身份和性格,也为后文的音乐表现铺垫了基调。
颔联“泛弄渌水曲,满弦流潺潺”,描述了山翁弹奏的曲子名为《渌水》,琴声如泉水般流淌,充满了生命力。这句诗不仅展现了音乐的柔美,还传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颈联“初调意绪微,温流动斜晖”,叙述了音乐开始时,情绪舒缓,犹如夕阳余晖下的温情。这里表达了音乐带来的宁静心境,也暗示了音乐发展的过程。
紧接着,诗人用“划然响嘈嘈,秋风驾怒涛”描绘了音乐高潮部分的热烈气氛,仿佛秋风吹起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表现出音乐激情四溢的一面。
而后,“数声细更大,涧泉咽复快”一句则展示了音乐变化的丰富性,时而轻柔如水声,时而又激昂如涧泉飞泻,展现出音乐的张力和感染力。
尾联“曲终急以停,骤雨齐无声”描绘了音乐结束时,骤然停止的音符如同骤雨停歇,一切归于寂静。这一句象征着音乐的终结,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
最后两句“西壁月华白,万壑松风清”,描绘了此时的环境:西边墙壁上的月光皎洁明亮,万壑松风显得格外清新。这两句将音乐与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全诗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音乐与情感相互交融的美好画面,使读者在品味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渌水辞》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1127年之间的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经历了曲折的人生历程。他早年入仕,历任地方官职,因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他在朝堂之上多次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排挤,甚至一度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尽管如此,张方平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利。他的这种坚韧品质和为民情怀在《渌水辞》中得到充分体现。
在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水乡风光独具特色。张方平在任期间曾多次游历江南,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了解。他将这些见闻融入诗歌创作,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江南水乡画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