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郭诚思华下茅斋
舍在世尘外,松扉夜不关。
心同秋水静,身共野云闲。
自得逾三乐,谁堪话九还。
它年玉泉约,何以救衰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世喧嚣,夜间也不关闭松树门扉。
心境如同秋水般宁静,身体也与野云一样悠哉。
自在逍遥胜过三大乐事,谁能与我谈论长生不老呢?
未来在玉泉山约定相会,又用什么来拯救衰老的容颜呢?
去完善
释义
寄:寄托,将情感投射在某一物或一事上。
郭诚思:人名,是收信者的名字。
华下:地名,位于今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茅斋:简陋的屋子,这里指郭诚思在华下的住所。
舍:房屋。
世尘外:尘世之外,形容远离世俗纷扰的地方。
松扉:松树门。
夜不关:夜晚也不关闭,这里形容松扉的敞开,表现居所的自然与随性。
心同秋水静:心静如秋天的水一样平静无波。
身共野云闲:身体像野外的云一样自由自在。
自得:自己得到的乐趣。
逾:超过。
三乐:儒家提出的一种人生之乐,包括家庭幸福、国家治理得当和天下太平。
谁堪:谁能承受。
话九还:谈论长生不老的事情。九还是古代道教认为的长生之道。
它年:以后的时间。
玉泉: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张方平和郭诚思共同熟悉的地方。
约:约定。
何以:用什么方法。
救衰颜:拯救衰老的面容,这里暗示希望与郭诚思共享长生不老的秘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于世的诗人形象,表达了他与世无争、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心同秋水静”和“身共野云闲”两句以秋水、野云作喻,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洒脱。而“自得逾三乐”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超越世俗快乐的境地。最后两句“它年玉泉约,何以救衰颜”则透露出诗人期待未来能与友人共度的愿望,以此抚慰岁月带来的沧桑。全诗给人一种静谧、超脱的感觉,流露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郭诚思华下茅斋》是宋代文学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抒怀诗。此诗约作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
在这个时期,张方平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目睹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纷争和党派斗争,深感忧虑。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此外,这个时期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新旧党争激烈,朝廷政治气氛紧张。作为一位正直的士大夫,张方平在政治立场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因此,在这首《寄郭诚思华下茅斋》中,张方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希望在与世无争的环境中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这首诗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心态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