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故相赠侍中广平公挽辞三首 其三

标题包含
故相赠侍中广平公挽辞三首 其三
谟明余论在,记博近书传。 得谢三司重,归休五福全。 国门回卤簿,嵩麓望松阡。 天下中庸法,宁惟伯始贤。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记录广泛传播的事迹。 能够得到各位大人的重视,退休生活幸福美满。 从国家回到家乡,欣赏美丽的景色。 掌握中庸之道的人,不只是伯始这样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谟明:谈论国家大计;谋划国家大事。 2. 余论:指谈论国家大事的言论。 3. 记博:学识渊博。 4. 三司:古代三个重要政府部门,一般指的是户部、礼部、兵部。这里可能指广平公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5. 归休:退休,不再担任职务。 6. 五福:五种福气,通常指的是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7. 国门:国家的都城,这里应该是指京城。 8. 卤簿:古代皇家仪仗队。 9. 嵩麓:嵩山山脉的山脚地带。 10. 松阡:墓地,这里可能指广平公的墓地。 11. 中庸法:儒家中庸之道。 12. 宁惟:难道只是。 13. 伯始:指汉代名臣张禹,以谦虚退让著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方平为哀悼故相赠侍中广平公而作的三首挽辞的第三首。诗人通过对广平公生前事迹的描绘,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诗的第一句“谟明余论在”,意为广平公生前的明智谋略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第二句“记博近书传”则说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富,传颂后世。 接下来的两句“得谢三司重,归休五福全”,表达了广平公曾身居高位,却因功成身退,得以享尽福禄寿喜、富贵的五福齐全的生活。 紧接着的“国门回卤簿,嵩麓望松阡”,形象地描绘了广平公离世时,举国悲痛,众人纷纷为他送行,他的灵柩沿着京城的街道,最终抵达嵩山麓下的一片墓地。 最后两句“天下中庸法,宁惟伯始贤”,则是对广平公一生成就的高度评价。他秉承着中庸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了世人敬仰的楷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相赠侍中广平公挽辞三首 其三》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为悼念故相赠侍中广平公所作的挽辞。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年间(960-1127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张方平的人生际遇颇为丰富。他早年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历任多地知州,颇具政绩。后升至尚书左丞,官至副相。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始终关注民生,提倡节约,抨击奢侈之风。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复杂,权臣当道,许多正直之士受到排挤和迫害。这使得张方平深感忧虑,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辈出,诗词歌赋广为流传。然而,这个时期的统治者重视文治,却对武备有所轻视,导致边疆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在张方平的诗歌中都有所反映,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