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意
群动已沈响,蛩吟时一声。
露寒仙掌重,月午庾楼清。
慷慨闻鸡舞,悲凉感笛情。
几多尘役者,夙驾待钟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所有生物都已静息无声,蟋蟀偶尔会发出鸣叫。寒露使仙人承露盘变得沉重,中午的月亮照亮了庾楼显得格外清幽。振奋人心的是听到雄鸡报晓的舞姿,悲伤的是听着笛声中的情感。有众多尘世琐事的人,早早就赶路等待钟声响起。
去完善
释义
1. 群动已沈响:"群动"指众多生物活动;"沈响"指安静无声。这句话说在寂静的夜晚,各种生物都已经安静下来。
2. 蛩吟:蟋蟀的叫声。这句说只有蟋蟀偶尔叫一声,更显夜晚的宁静。
3. 露寒仙掌重:"露寒"指露水很冷;"仙掌"指仙人手持的掌状物,这里指仙人掌上凝结的水滴。这句说寒冷的露水滴在仙人掌上,显得很沉重。
4. 月午庾楼清:"月午"指月亮正当中天;"庾楼"指高楼,这里可能指诗人自己的居所。这句说月光洒在诗人的高楼上,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5. 慷慨闻鸡舞:形容看到雄鸡报晓时的英勇姿态,受到鼓舞而激动地舞动。
6. 悲凉感笛情:听到笛声中的悲伤之情。
7. 几多尘役者:指许多被世俗琐事困扰的人。
8. 夙驾待钟行:早早地准备好,等待钟声响起。这里可能是指参禅悟道的人们,等待着钟声引导他们进入冥想之境。
去完善
赏析
《夜意》这首诗描绘了静夜之中的种种景象和情感。首联“群动已沈响,蛩吟时一声”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各种声响都已沉寂,只有蟋蟀偶尔发出一声低吟。颔联“露寒仙掌重,月午庾楼清”描绘了露重月明的景色,透露出一股清凉之气。颈联“慷慨闻鸡舞,悲凉感笛情”则表现了诗人在夜间的情感波动,听到鸡鸣而激发出慷慨之情,听到笛声又感到悲伤凉薄。尾联“几多尘役者,夙驾待钟行”则指出在尘世中奔波劳碌的人,早早起床准备开始新的一天。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夜为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到观察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意》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张方平的一首描绘夜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那个时候,张方平虽然身居高位,但他并没有被世俗的繁华所迷惑,而是保持了一颗清高脱俗的心。他经常外出游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以此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在一次夜晚的游历过程中,他被眼前的夜景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夜意》。
在这首诗中,张方平通过对月光、星辰、风声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人生的哲思,认为人生就像这夜晚一样,虽然看似宁静,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无穷的奥秘和变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