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范天章荐应制科
初辟明堂见帝轩,此时宁得恋丘园。
程文懒谒春官氏,决策思干法扆尊。
千古声名传鹗表,四方豪俊望龙门。
若趋丹陛承清问,何以酬知或敢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初辟明堂拜见皇帝,这时刻哪会留念乡村田园。
程式文章不想求见考官,决策大事依靠皇上的尊严。
千秋万世声誉闻名于世,天下英雄翘首企盼龙门。
若要步入皇宫面对质问,如何回报知遇之恩而敢于直言。
去完善
释义
1.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
2. 帝轩:帝王的居处,这里指皇帝。
3. 丘园:乡村,隐逸之地。
4. 程文:科举考试中用来衡量考生水平的题目和文章。
5. 春官氏:周代官职名,此处指主考官。
6. 决策: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
7. 法扆尊:遵循法律,尊敬皇帝。
8. 鹗表:古代选拔人才的诏令。
9. 龙门:比喻声望高门第显贵的人家。
10. 丹陛:宫殿前的台阶,这里借指皇帝面前。
11. 清问:皇帝的询问。
12. 酬知:报答别人的知遇之恩。
去完善
赏析
《谢范天章荐应制科》是一首描绘科举诗人的诗歌,通过描述诗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表达了他对人生抉择的深思和对名誉声望的追求。
首联“初辟明堂见帝轩,此时宁得恋丘园”,表达了诗人面对皇帝的喜悦和激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家乡的思念。颔联“程文懒谒春官氏,决策思干法扆尊”,说明了诗人在科举考试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他既要考虑如何在春官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又要为在法扆前表现作出决策。
颈联“千古声名传鹗表,四方豪俊望龙门”,通过对“鹗表”和“龙门”这两个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功名事业的追求和对自身价值的期许。尾联“若趋丹陛承清问,何以酬知或敢言”,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在思考如何报答他人的推荐,同时又担心自己的才华不足以应对皇帝的询问。
全诗情感丰富,语言质朴,将诗人的复杂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一首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张方平在文学、政治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在政治方面,他曾经担任过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见解。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多次被贬谪。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方平写下了这首《谢范天章荐应制科》。
这首诗是张方平在被贬谪期间创作的,此时的他已经对官场的纷争和权力的斗争深感厌倦,希望能在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安宁。因此,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应在北宋时期的某一段时间,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方平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他被贬谪到了远离京城的偏远地区,过着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才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从而创作出这样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篇。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也受到了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北宋时期,儒家思想盛行,士人们普遍认为读书做官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在积极寻求进入官场的机会,希望能够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张方平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然抱有积极的心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