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斋
昔年曾见琅邪老,为说楞伽最上乘。
顿悟红鑪一点雪,忽惊暗室百千灯。
便超十地犹尘影,更透三关转葛藤。
不住无为方自在,打除都尽即南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曾在琅邪与长者谈论佛法奥义,讲述关于楞伽的最高境界。突然领悟到如同炉中燃烧的红雪,瞬间惊醒,感受到暗室的无数明灯照亮内心世界。超越十地后,如尘埃落定,看透三关就如理清错综复杂的线索。只有做到不为世间万象所困,才能真正自由自在,消除一切烦恼回归本源,最终达到南能大师所说的境界。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禅斋:意指禅意浓郁的书斋。
2. 琅邪老:琅邪山是古代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借指一位有深厚佛学修养的高僧。
3. 楞伽:楞伽经,佛教经典之一。
4. 顿悟:禅宗的一种觉悟方式,主张在刹那之间领悟佛法真理。
5. 红炉一点雪:比喻在火红的炉子中忽然看到一片雪花,象征着突然领悟到佛性的光芒。
6. 百千灯:形容内心光明普照,如同点亮了无数的灯。
7. 十地:佛教术语,指的是菩萨修行的最高境界。
8. 三关:佛教中的三解脱门,分别是空、无相、无愿。
9. 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事物。
10. 南能:唐代高僧六祖慧能,是禅宗南宗的创始人。
去完善
赏析
《禅斋》这首诗歌展现出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独特理解。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琅琊老(指一位修为深厚的禅师)与诗人之间的对话,讨论的是“楞伽最上乘”的禅宗智慧。
首先,“顿悟红炉一点雪”描绘了禅定的瞬间体验,如同一颗火花落入熊熊燃烧的火炉之中,就像修行者在禅修时得到启示的瞬间,这种领悟如雪花般轻盈而深刻。接着“忽惊暗室百千灯”则象征修行者在彻悟之后内心世界犹如暗室中的无数明灯照亮,一切困惑都迎刃而解。
随后“便超十地犹尘影,更透三关转葛藤”表达了诗人决心超越十地的境界,去除心中的种种挂碍,如同斩断葛藤一般断绝烦恼。最后的“不住无为方自在,打除都尽即南能”则表示诗人追求的是不依赖于外物、无所执着的自由境界,只有将心中杂念全部清除,才能达到南能大师那样的境地。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张方平对禅宗哲理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感悟,为我们展示了一种积极向上、勇猛精进的修行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斋》是宋代文学家张方平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0年-1063年),这一时期正值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期间,张方平身为文人士大夫,经历了官场的起起落落,他曾担任过参知政事等要职,也曾在政治斗争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宁静生活以及隐逸情怀的追求。
与此同时,北宋初期的社会氛围较为开放,士大夫阶层热衷于谈论禅宗佛学,探讨心性修养,寻求内心的平静。因此,这首《禅斋》诗中的“禅”意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坐禅悟道,而是借此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脱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