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辞三首 其一
享国承熙盛,斯民老太平。
无私均覆载,大德共生成。
阴骘无留迹,神功不可名。
曰仁归祢庙,时夏绎清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无私奉献,普济众生。
德行高尚,恩泽万世。
英明伟业,难以言表。
仁爱之至,如神灵般伟大。
夏季来临,人间清明。
去完善
释义
1. 仁宗:指宋仁宗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为政宽厚仁爱,使得社会繁荣安定。
2. 挽辞:哀悼死者的诗歌。
3. 斯民:这里的人民。
4. 老太平:享受太平的日子。
5. 无私均覆载:形容仁宗皇帝公正无私,恩泽广被,如同天覆盖万物一样。
6. 大德共生成:皇帝的德行使国泰民安,大家共享成果。
7. 阴骘:阴德,指暗中行善积德。
8. 无留迹:意为无人知道他的善行。
9. 神功:神奇的功德。
10. 曰仁归祢庙:指仁宗皇帝去世后,被尊奉在庙中。
11. 时夏:夏季,此指农忙季节。
12. 绎清明:说明农民们在农忙季节仍然保持清明的道德风貌。
去完善
赏析
此诗为哀悼仁宗皇帝之作,通过对皇帝的赞美和悼念,展现了诗人对其美德的敬仰之情。首联“享国承熙盛,斯民老太平”描绘了仁宗皇帝在位时的繁荣景象,国泰民安。颔联“无私均覆载,大德共生成”体现了仁宗皇帝的无私和崇高的道德风范,他关心百姓的生活,让国家繁荣昌盛。颈联“阴骘无留迹,神功不可名”则颂扬了仁宗皇帝的丰功伟绩,他的功德难以用言语形容。尾联“曰仁归祢庙,时夏绎清明”表达了对仁宗皇帝逝世的悲痛,希望他安息于神庙,永远被人们怀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仁宗皇帝的崇高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仁宗皇帝挽辞三首 其一》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所创作的悼念宋仁宗的挽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63年,即宋仁宗逝世的当年。
在创作此诗时,张方平正身处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亲身经历了宋仁宗统治时期的国家盛事以及民生安乐景象。然而,随着仁宗皇帝的离世,国家的命运也变得扑朔迷离。在这种背景下,张方平深感悲痛,以诗歌寄托哀思。
挽诗以诚挚的感情缅怀仁宗皇帝的圣明之道和治国理念,展示了宋仁宗在位期间的繁荣盛世。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墨客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砥砺操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