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郎中赴阙
明公才气本雄杰,晚戴儒冠腰拖绅。
讲劔妙传色践术,工书兼得伯英筋。
外台共叹郎潜久,中检行膺帝命新。
司列不烦询治状,几州栾社有遗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才华横溢,英勇杰出;晚年戴上儒生帽,更显优雅风韵。讲解剑术之精妙,传授颜行之技艺;书法技艺高超,独具张伯英之神韵。虽在外任职多年,仍令人赞叹不已;朝中选拔,获得皇帝的新任命。治理地方政绩卓越,无须繁复查问;许多州郡都留有您的仁政美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张郎中赴阙:张方平是宋朝的诗人,这首诗是写给将要上任的张郎中的送别诗。
2. 明公:对对方的尊称。
3. 才气:指才能和气质。
4. 本:原本。
5. 雄杰:才华横溢的人。
6. 晚戴儒冠:形容年岁已大但仍执着于学问。
7. 腰拖绅:腰带下垂的部分,借指官职。
8. 讲劔:讲论剑术,这里比喻讲解法律或学术知识。
9. 妙传:精妙地传授。
10. 色践术:颜色的实践方法,这里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11. 工书:擅长书法。
12. 兼得伯英筋:同时具有张芝的才情,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被誉为“草圣”。
13. 外台:地方官员。
14. 郎潜:地方上的官员。
15. 中检行膺帝命新:新任中央官员。
16. 司列:古代主管政务的官员。
17. 不烦:不须要。
18. 询治状:询问治理的状况。
19. 几州栾社有遗仁:言外之意是说张郎中会治理好他所管辖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描绘张郎中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他即将上任的祝愿和期待。诗中的“明公”指代张郎中,用“雄杰”来形容他的才能和气概。“晚戴儒冠”则暗示他虽年长但仍充满干劲。“讲剑”、“工书”两个典故分别表现了他在武艺和书法方面的造诣。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张郎中在外台已有很高的声望,这次上任是受到皇帝的任命。最后两句则是祝愿他不需经过繁琐的调查便能胜任工作,在地方上留下仁爱的好名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张郎中赴阙》是北宋著名文人张方平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7年,正值北宋仁宗时期。在这一年里,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在此时期,张方平因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受到朝廷的重视。他曾担任参知政事、尚书左丞等要职,对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他也曾因直言进谏而触怒皇帝,被贬为地方官。这段经历使他对官场沉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首《送张郎中赴阙》中,张方平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描绘了友人在临别之际的心境。他既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福,也暗示了自己对官场生涯的感慨。这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充分体现了张方平作为一代文豪的风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