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亭逐雀
芳园夏景初,茂树成帷幄。
幽亭鲜人到,群雀宅簷桷。
飞集得所安,朋噪声何乐。
幸无弹弋虞,复免鹰鹯捉。
入水时尚赊,孳育日以数。
啄场徒耗粟,穿屋皆有角。
属我厌歊蒸,来居屏纷浊。
置榻开小窗,当轩挂踈箔。
莫肯少畏避,竟来鬭纷魄。
争粒时聚喧,夺栖或相抟。
谁命为嘉宾,轻率可无怍。
主人不尔堪,尽逐归蓬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夏日伊始,满园芳菲初绽,茂盛的大树成了天然的凉篷。
清幽的小亭鲜有人来打扰,只有麻雀们在此筑巢栖息。
它们在这里找到了安全的住所,彼此间的叽叽喳喳也是它们快乐的源泉。
幸运的是这里没有弹弓射鸟的人,也没有猛禽来抓捕它们。
繁殖的季节尚早,但它们的数量每天都在增加。
尽管在谷场上觅食总是劳而无获,但它们仍然孜孜不倦地在各个角落寻找食物。
我欣赏它们不畏炎热的品质,选择来到这里远离尘嚣。
我在房间里放了一张床,开窗迎客,挂上疏帘。
然而这些小精灵并不害怕,竟然争相扑向我。
它们为了争夺食物时会聚集喧闹,争夺栖息地时也会互相争抢。
它们是我无端的嘉宾,毫无拘束的在我面前展示自己的生活。
我不能忍受这些无礼的家伙,于是决定把它们统统赶回田野。
去完善
释义
1. 东亭:位于中国古代建筑东南侧的亭子,常用于游憩。
2. 逐雀:驱赶鸟雀。
3. 芳园:美丽的花园。
4. 夏景初:夏天刚开始的景象。
5. 茂树成帷幄:茂密的树木犹如帷幕一般。
6. 幽亭:安静的亭子。
7. 鲜人:很少有人。
8. 宅簷桷:居住在屋檐角落。
9. 飞集:鸟儿飞翔着停歇。
10. 得所安: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11. 朋噪声:鸟儿的鸣叫声。
12. 弹弋虞:指射鸟的人。
13. 鹰鹯捉:老鹰捕捉猎物。
14. 尚赊:时间还早。
15. 孳育:繁殖生育。
16. 日以数:数量一天天增多。
17. 啄场:在打谷场上觅食。
18. 耗粟:消耗粮食。
19. 穿屋:穿过房屋。
20. 有角:有尖锐的棱角。
21. 属我:属于我。
22. 厌歊蒸:厌恶炎热。
23. 屏纷浊:远离纷扰浑浊的地方。
24. 开小窗:打开一扇小窗户。
25. 当轩:对着窗户。
26. 挂踈箔:挂上稀疏的帘幕。
27. 莫肯:不愿。
28. 畏避:害怕逃避。
29. 竟来:最终来到。
30. 纷魄:纷乱的样子。
31. 聚喧:聚在一起吵闹。
32. 相抟:相互打架。
33. 谁命为嘉宾:谁让它们成为我的宾客。
34. 轻率可无怍:随意地对待它们没有什么可羞愧的。
35. 不尔堪:承受不了。
36. 尽逐归蓬藿:全部赶走回到草木丛生的野外。
去完善
赏析
《东亭逐雀》这首诗歌以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夏日东亭的宁静与生机。诗人先通过描绘芳园、茂树等自然景观展示了夏日的繁荣景象,进而以群雀在屋檐下的聚集表现了生命的活力。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麻雀们悠闲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对它们免受捕猎威胁的祝福。诗人没有忘记人类的参与,他选择在此环境下暂时远离炎热和纷扰,让心灵得到暂时的安宁。然而,麻雀们并不太领情,即使主人已尽力提供安稳的环境,它们依然会聚集争食,有时还会相互搏斗。
最后,诗人无奈地将这些无法约束的麻雀逐出东亭,转而向自然寻找心灵的归宿。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的理解和对和谐共处理念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亭逐雀》是北宋诗人张方平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60年前后,正值宋初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刚刚统一,社会相对稳定,但民生疾苦依然存在。张方平,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在诗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国家治理的忧虑。
当时,张方平任地方官,时常接触底层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因此,他在诗中通过“逐雀”这一场景,展现了普通百姓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的艰辛。同时,他也指出了统治者应当关注民生问题,努力解决百姓的痛苦。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热衷于追逐名利,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道德修养和民心向背。张方平在诗中对此进行了批评,呼吁士大夫们要关注民生,关心国家治理,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