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书
孺子圯桥跪履年,七章德在谷城仙。
所言道德帝王事,不比盘盂长短篇。
晚欲出尘应有诀,初行遇汉岂非天。
萧曹勋业皆劳力,宁似功成樽俎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少年曾在圯桥上跪拜老人穿鞋,当年的德行就像谷城的神仙一样美好。
讲述的是皇帝的道德故事,比不得短小的篇章和盘子一样浅薄。
想要超凡脱俗应该有秘诀,刚开始遇到汉朝难道不是上天的安排吗?
萧何、曹参的勋绩都是通过辛苦努力获得的,哪里能像轻易在酒桌前就取得成功呢?
去完善
释义
1. 孺子圯桥跪履年:形容黄童小儿在圯桥上学习古人美德,年代表年龄,跪履指孩童认真学习的样子。
2. 七章德在谷城仙:七章指的是《黄帝内经》的七篇文章,德指道德,谷城仙是关于神仙的传说。
3. 所言道德帝王事:所表达的内容主要关于道德伦理以及帝王的事业。
4. 不比盘盂长短篇:此句意为不能将这类道德理论与那些关于日常琐事的文章相比。
5. 晚欲出尘应有诀:想要看破红尘必须要有一定的修行方法或领悟。
6. 初行遇汉岂非天:开始行动能遇到汉朝这样的盛世难道不是天命吗?
7. 萧曹勋业皆劳力:描述萧何和曹参两位大臣的功勋事业都是通过辛勤努力得来的。
8. 宁似功成樽俎前:意思是在酒宴之前就达成了所有成就,不太可能。
去完善
赏析
《读素书》张方平这首诗词以孺子圯桥和谷城仙为切入点,表现了道德与帝王之间的深刻联系。诗人通过对盘盂长短篇的比较,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而“晚欲出尘应有诀”和“初行遇汉岂非天”两句则表达了道德事业的艰辛,以及成功背后的天命因素。最后一句“萧曹勋业皆劳力,宁似功成樽俎前”则指出了萧曹二人的勋业并非轻易得来,而是经历了辛勤的努力。整首诗词既有对道德境界的追求,也有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素书》是宋代文学家张方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90年前后,当时正值宋朝开国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迅速。
张方平在年轻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但科举考试屡次不中,使他倍感挫折。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一直勤奋努力。在公元990年左右,张方平终于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儒家学说的地位逐渐巩固,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方平深受儒家学说影响,主张经世致用,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他在《读素书》一诗中,表达了自己读书修身、兼济天下的理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