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太平顶
区区鲁国争蜗角,矗矗齐城磔猬毛。
万壑相倾知地险,浮云忽散觉天高。
苍烟自古埋尘世,红日中宵破海涛。
七十二君迷旧迹,空教秦汉侈心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小小的鲁国里争夺那微不足道的地位,如同齐城的刺猬一样孤独无助。
大自然中的无数山谷让人知道地域的险恶,浮云散去让我们感觉天的高远。
自古以来,苍茫的烟雾淹没了红尘俗世,红日在夜半时分冲破了海涛。
古代七十二位君王被历史的迷雾所迷惑,徒劳地追求着心中的梦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区区:形容狭小或简小。
2. 鲁国: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诸侯国。
3. 争蜗角:形容争夺不重要的东西。
4. 矗矗:高耸的样子。
5. 齐城:指古代齐国的首都,即现今山东淄博的临淄。
6. 磔猬毛:形容刺猬般的繁密杂乱。
7. 万壑:千山万水。
8. 相倾:相互依靠。
9. 地险:地势险要。
10. 浮云:比喻变化无常的事物。
11. 忽散:突然消散。
12. 觉天高:感觉天空高远。
13. 苍烟:青色的烟雾。
14. 自古以来:自远古以来。
15. 红日:明亮的太阳。
16. 中宵:深夜。
17. 破海涛:冲破海浪。
18. 七十二君:指的是古时候的七十二位君主。
19. 迷旧迹:迷失了往日的足迹。
20. 空教:白白教导。
21. 秦汉:指秦朝和汉朝。
22. 侈心:奢侈之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登临泰山时所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人物功业的反思。
首联以鲁国和齐城为背景,展现了泰山的巍峨与广阔;颔联通过描述山涧险峻和浮云消散的景象,表现出天高地阔的境界;颈联以苍烟、红日的形象寓意历史沧桑和岁月更迭;尾联则以七十二位古代君王为例,揭示了历史的迷雾以及追求名利所带来的空虚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泰山太平顶》这首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份难以确定。此时正值宋仁宗在位期间(公元997-1063年),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繁荣,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得到重视,诗词歌赋成为士人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
诗人张方平,字安道,河南商丘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在世时历经宦海浮沉,曾担任参知政事、尚书左丞等要职,也两度被贬谪。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波折,这些经历使得他对人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也愈发强烈。
在张方平所处的时代,泰山被视为神圣之地,历代帝王都曾在此举行封禅大典,以示对天神的尊崇。张方平登上泰山之巅,目睹了壮丽的山河景色,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登泰山太平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