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默通真说因戒而定云是小乘渐法然至则成大其致一也赵少师叔平览之有疑见问以此答
即定非存出入间,照而常寂所居安。
将心起用知逾远,有眼无光见亦难。
向上本来惟一路,初机聊为立三关。
莫于此地分延促,弹指时中海水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内心不受外界干扰,安稳宁静;用心去理解事情,才能看清真相;向上攀登的道路只有一条,初学者应循序渐进;不要在这里拖延时间,时光飞逝,沧海桑田。” 这样的翻译既保持了古文的优雅,又使其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
去完善
释义
1. 寂默:沉默不语,此处意指心灵宁静、心境寂静的状态。
2. 通真:与真理相通。
3. 说因戒而定云:通过讲述因果、戒律达到心境平静的过程。
4. 小乘渐法:小乘佛教修行方法,强调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心灵的净化。
5. 致一:到达同一境界或目的地的意思。
6. 赵少师叔平:宋朝大臣,此诗是赵少师对张方平的提问所作的回答。
7. 即定非存出入间:达到内心的平静并非通过刻意保留某种心理状态来实现。
8. 照而常寂:内心光明且始终寂静的状态。
9. 将心起用知逾远:引导自己的心境去发挥作用,可以理解成让自己更明确地看待问题。
10. 有眼无光见亦难:具有洞察力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的光亮来看到事物的本质。
11. 向上本来惟一路:通往更高层次的修行只有一条道路。
12. 初机:初学者,刚入门的人。
13. 立三关:设置三个关卡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佛法。
14. 莫于此地分延促:不要在此处区分快慢,表示修行的过程应该注重内在的领悟而非追求速度。
15. 弹指时中:形容时间短暂,比喻人生的无常。
16. 海水干:海水枯竭,比喻世界的消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阐释禅理的古诗,旨在引导读者领悟寂静和真实的境界。全诗表达出作者在精神修养方面的独特感悟。前两句“即定非存出入间,照而常寂所居安”体现了禅修者在定中反观内心、净化心境的境地。第三句和第四句“将心起用知逾远,有眼无光见亦难”意味着人们在执着于外物时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因而无法体悟真实的道理。第五句和第六句“向上本来惟一路,初机聊为立三关”表明修行者要通往觉悟之路,需要在心中设立三重关卡以消除杂念。最后两句“莫于此地分延促,弹指时中海水干”形象地描绘了悟道的瞬间,整个宇宙仿佛在一刹那之间发生了改变,启示人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寂默通真说因戒而定云是小乘渐法然至则成大其致一也赵少师叔平览之有疑见问以此答》,作者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方平。此诗创作于宋仁宗时期(公元960-1022年),此时的北宋文坛兴盛,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墨客辈出,作品丰富多彩。
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在政治和文学上皆有卓越表现。他担任过太常博士、开封知府等官职,并积极参与国家的治理事务。同时,他在文学上也有着深厚的造诣,擅长诗歌、散文等,传世之作颇多。在这首诗中,他通过论述小乘和大乘佛教之间的联系,体现了他的哲理思想。
从时代背景来看,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对人生哲理、道德伦理的探讨较为普遍。而张方平本人作为儒家士人,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对于佛法及禅道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他的禅宗观念也体现在本诗中。因此,这首诗既反映了张方平的个性和观点,也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