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代祠部书院

标题包含
题代祠部书院
上第西归即弃官,此人趣味亦堪怜。 风波常自庙堂起,云壑不随朝市迁。 野叟馈浆羞客气,山僧投拂悟尘缘。 青城山下空堂在,留入华阳续旧编。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首段:这个人一旦从西边回来就放弃官职,他的品味也令人同情。 第二段:风波通常来自朝廷内部,而云壑不会随着世俗变迁而改变。 第三段:乡下人送上礼物时显得害羞,僧人则通过交谈领悟到了尘世的因缘。 第四段:在青成山下,空荡荡的房子仍在那里,它是为了让华阳人继续传承古老的传统。
去完善
释义
《题代祠部书院》是一首描绘古代书院景象的古诗。下面是每句诗的解释: 1. 上第西归即弃官: 这句话表示一个人中了科举之后从京城回到家乡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上第"指的是中科举的等级,最高的是状元,其次是对策第一名称为"上第"。"西归"是回乡的意思。 2. 此人趣味亦堪怜: 这句是说这个人的志趣也可怜。“趣味”指的是个人的喜好和兴趣,这里可能是说这个人因为某些原因放弃做官,使得他的才华无法得到展示,令人惋惜。 3. 风波常自庙堂起: 这句话表示朝廷内部的斗争往往会给民间带来纷扰。"风波"指纠纷或灾难,"庙堂"在古代常常用来形容国家政治中心。 4. 云壑不随朝市迁: 这句表明山川之间的宁静不会随着城市的变迁而改变。"云壑"是云雾环绕的山谷,象征着远离世俗纷争的地方。"朝市"在这里指的是城市社会。 5. 野叟馈浆羞客气: 山野老人送来酒水时显得非常谦逊。"野叟"指的是乡村的老人,"馈浆"是赠送酒水的意思,"羞客气"表示谦逊的态度。 6. 山僧投拂悟尘缘: 山中僧人用拂尘指点,使人领悟到尘世中的烦恼。"山僧"是隐居山林的僧人,"投拂"是指用手里的拂尘做手势或者动作来讲解道理。"悟尘缘"则是理解世间事物的本质。 7. 青城山下空堂在: 青城山下的书院虽然已经荒废,但还在那里。"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空堂"指的是无人使用的房子,这里是说书院已经没有人使用。 8. 留入华阳续旧编: 希望能够再次振兴这个书院,使之继续传承历史文化。"华阳"可能是一个地点,也有可能指的是光辉灿烂的文化。"续旧编"则表示继续传承前人的事业,让书院重新发挥作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代祠部书院”,张方平通过描述古代书院的场景和人物,表达了作者对于学者、官场以及隐逸生活的态度和看法。开篇两句,写的是一个中榜西归的官员毅然放弃官职,他的兴趣和爱好也让人同情。诗人用“风波”和“庙堂”对应,暗示了官场的复杂与险恶;而“云壑”则代表隐居山林的理想生活。第三联描绘了山野间的情景,作者借野叟和山僧的形象,再次强调了超脱尘世纷扰的美好愿景。最后两句以具体的地点收尾,表达了对这位隐者的敬意,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向往远离世俗纷扰的心情。整首诗富有深厚的哲理意味,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代祠部书院》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张方平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6年左右,正值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的北宋,虽然政治相对稳定,但由于土地兼并和赋税不均等问题,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在这一时期,张方平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担任地方官吏,因政绩突出而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他也曾因直言不讳而触怒权贵,被贬谪到偏远之地。尽管如此,张方平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疾苦,主张改革时政。 在《题代祠部书院》这首诗中,张方平表达了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和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