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沧浪曲

标题包含
沧浪曲
五湖波浪涵秋空,风烟萧索愁溶溶。 棹扁舟兮长迈,当年则有越相之范公。 乌喙不仁固可恨,文种踟蹰亦已庸。 功大不赏威震主,不去必诛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线,黥韩竟不保其终。 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五湖的波涛映照着秋天的天空,烟雾弥漫使得气氛显得忧郁沉重。 船桨轻摇,小船悠悠前行,仿佛当年的越国丞相范蠡在船上。 乌鸦的喙并不友好,这是可以理解的憎恨,然而文种的犹豫和踌躇也显得过于平庸。 功劳过大而不被奖赏,威望过高而令君王担忧,这种古今都通行的情况真是令人悲伤。 历史上的周公和霍光也曾有过险境,像黥布和韩信这样的大将军最终也没能保全自己。 有谁能够带着这种沧桑的感情,将它融入到湘江的歌声之中呢?
去完善
释义
五湖:这里指的是太湖。 秋空:秋天的天空。 风烟:烟雾;风和烟。 萧索:荒凉;冷落。 溶溶:形容水流动的样子。 棹扁舟:小船。 长迈:远行。 越相:指春秋时期越国的丞相范蠡。 乌喙:传说中的一种鸟,喙为黑色,寓意狼心狗肺之人。 不仁:没有仁爱之心。 固:确实。 可恨:令人憎恶。 文种: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谋臣,与范蠡共同辅佐勾践灭吴。 踟蹰:犹豫不决。 庸:平庸。 功大:功劳大。 赏:奖赏。 威震主:权势使君主感到威胁。 不去:不离去。 必诛:必定会被诛杀。 今古同: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周霍:周勃和霍光,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 中曾殆如线:意思是周勃和霍光都曾面临生死危机。 黥韩: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黥布和韩王信,他们最终都没有得到善终。 谁能:有谁能。 持:把握。 沧浪曲:古代诗词名篇。 寄入:传递给。 三湘:湖南地区的代称。 棹唱:用船桨击打水面发出的声音,表示歌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沧浪曲》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佳作,以范蠡、文种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揭示了功成身退的道理。诗歌首先描绘了五湖的波涛汹涌和秋天的苍茫景象,给人带来一种惆怅的感觉。接下来提到范蠡,他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归隐江湖,这与文种的踌躇不决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文种的犹豫被批评为平庸,但他的遭遇却警示我们:功大易招致君主猜忌,不隐必招祸患,古今皆然。 诗中还提到了周勃、霍光、黥布、韩信等人,他们或因功高盖主而遭难,或因谋反被杀,这些例子进一步证明功成身退的重要性。结尾一句“谁能持此沧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表明,诗人希望有人能传唱这首劝诫之歌,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意味深远,堪称古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沧浪曲》是北宋诗人张方平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68年,正值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在这个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士人阶层的地位逐渐提高,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关注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的反思,从而产生了大量隐逸题材的诗篇。 在这一年里,张方平的人生经历较为丰富。他曾在朝廷担任要职,但因不满现实政治斗争而选择辞官归隐。这种人生际遇使他对隐居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的研究,并结合道家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哲学观念。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隐逸色彩和哲理意味。 与此同时,北宋神宗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也非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士大夫纷纷投身于隐逸之风,以求逃避现实。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了隐逸主题,反映出当时文人阶层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无奈。 综上所述,《沧浪曲》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张方平在经历了人生的曲折之后,选择以诗歌表达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时代背景的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