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赵先生
此老得天乐,自称云水人。
佯狂不妨道,太息漫劳神。
沈醉少醒日,与游多逸民。
常忧忽不见,无处访清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老先生得到了天然的乐趣,他自称是云水之人。
虽然表现出疯狂的样子但并不妨碍他表达观点,只是叹息而已不必太过费心。
他常常喝得半醉半醒的日子,交往的人大多是闲适的自由人。
总是担忧他们会忽然消失不见,但是找不到地方去追寻那些遗世独立的清新脱俗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赵先生:诗中的主人公,姓名不详,因为姓赵,所以称为赵先生。
2. 天乐:指自然的音乐,这里可以理解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3. 云水人:比喻隐逸之士,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4. 佯狂:假装疯狂,有时候是古人的一种避世方式。
5. 太息:深深地叹息,表示忧虑或悲伤。
6. 漫劳神:随意花费精力,形容生活悠闲。
7. 沈醉:沉溺于酒醉之中。
8. 少醒日:很少清醒的时候。
9. 逸民:指隐逸之人,不追求名利的人。
10. 清尘:尘土,这里是诗人对赵先生的尊称,表示对他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赠赵先生》这首诗,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一位独特的人物形象——赵先生。首联“此老得天乐,自称云水人”,描述了赵先生的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他似乎天生具有一种乐观的性格,把自己比作云水般自由的人。颔联“佯狂不妨道,太息漫劳神”,则揭示了赵先生的另一面:他有时候会故意装疯卖傻,但却从不忘记自己的道义,叹息间流露出他的忧虑和无奈。颈联“沈醉少醒日,与游多逸民”,则描述了赵先生常常饮酒沉醉的日子,身边结交的大多是一些隐逸之士。尾联“常忧忽不见,无处访清尘”,表达了诗人对于赵先生这样一种独特人物形象的担忧,担心有一天他会突然消失,无处再寻。全诗语言精炼,寓意深远,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赵先生》是宋代文学家张方平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张方平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重用,他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如尚书左丞、参知政事等。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在他担任公职期间,北宋政治腐败严重,宦官、权臣当道,这让张方平深感忧虑。
当时,北宋社会矛盾激化,外患不断,尤其是辽、金等国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张方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安危尽一份力量。但他也明白,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整个时代的命运。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赵先生的敬意,希望对方能像自己一样,关心国家大事,为民族的未来共同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