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刑祠部再和前篇猥为祷祈之应辄复次韵且以见志
长吏忧民深望岁,诸侯闵雨著编年。
鹅鲜聊用遵明诏,尩鼻何能感上天。
五事肃时敛在宥,九功美利属持权。
守藩无状惟推分,必在蒙庄内外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主要官员深深忧虑着民生问题,期盼着丰收之年。诸侯们则关注着编年史中的降雨记录。虽然我们需要遵循明确的指示来享用鲜嫩的鹅肉,但我这虚弱的鼻子又怎能让苍天感知到我们的愿望呢?当五件事都严肃对待,我们就能宽容地对待他人;当我们九种美好的事情都做得很顺利,权力就会属于我们。尽管我作为地方长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我会尽自己的本分,正如庄子在内外篇中所教导的那样。
去完善
释义
1. 提刑祠部:宋代官职名,即掌管祭祀、礼仪的官员。
2. 再和前篇:指这首诗是对前面一篇诗的回应与唱和。
3. 猥:谦辞,表示自己才疏学浅。
4. 祷祈:向神祈求祈福。
5. 辄复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律再次作诗。
6. 见志:表达自己的志向。
7. 长吏:地方长官。
8. 忧民:关心民生疾苦。
9. 望岁:期望丰收。
10. 诸侯:地方官员。
11. 闵雨:为久旱不雨而忧虑。
12. 编年:记载历史的书籍。
13. 鹅鲜:指古代宫廷的宴席。
14. 聊用:暂且。
15. 遵明诏:遵循皇帝的圣旨。
16. 尩鼻:病痛之意。
17. 五事:五种政务,分别是“德、义、道、礼、智”。
18. 敛在宥:收敛自己的欲望,宽容对待他人。
19. 九功:九种美德,指的是“仁爱、智慧、勇敢、礼仪、音乐、廉洁、诚信、宽容、刚毅”。
20. 守藩:地方官员。
21. 无状:没有成绩,自谦之词。
22. 推分:安分守己。
23. 必在蒙庄内外篇:引用了道家哲学家庄子的名言,意为内心要宁静淡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提刑祠部再和前篇猥为祷祈之应辄复次韵且以见志”,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作品。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首联中,“长吏忧民深望岁,诸侯闵雨著编年”,描述了地方官员们忧心忡忡地期盼着丰收之年,诸侯们也因久旱不雨而深感忧虑。这里的“望岁”和“闵雨”都是古代官吏关心百姓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颔联中,“鹅鲜聊用遵明诏,尩鼻何能感上天”,讲述了虽然地方官员们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但仍感到能力有限,无法使百姓完全摆脱困境。这里的“鹅鲜”指的是祭祀时的美食,“遵明诏”意味着遵循皇帝的旨意,而“尩鼻”则形容自己身体虚弱,无法感动上天。这一联表达出了作者的无奈与感慨。
颈联中,“五事肃时敛在宥,九功美利属持权”,阐述了国家的治理应该注重五种美德:庄重、宽厚、精明、果断和谨慎。这些美德体现在国家权力掌握者身上,使国家得以繁荣昌盛。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的期望。
尾联中,“守藩无状惟推分,必在蒙庄内外篇”,指出作为一个地方官员,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改变百姓的苦难,只能尽力而为。同时,作者希望自己能够像庄子那样,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从而使自己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整首诗通过对民生问题和国家治理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职责的理解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北宋仁宗时期,张方平是当时的著名文人,曾历任监察御史、工部尚书等要职。这时期,宋仁宗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家逐渐强盛。然而,在繁华的背后,仍有诸多社会问题待解决,如民生困苦、官员腐败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方平书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廉洁从政的决心。他在诗中提到“窥见庙堂意”,暗示希望政府能切实改善民间疾苦,同时在个人层面上,他承诺自己会恪守职责,忠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这种心态既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又展示了他对时代的深刻认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