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耳鸣

标题包含
耳鸣
一阳初独啸,两耳遂双鸣。 寒谷疎钟远,霜空众籁清。 千铃行险倦,万鼓战酣声。 瀑落山头峻,涛翻海面平。 风樯开大浪,晓角动严城。 陇首悲凉意,苏门旷逸情。 凤箫云外过,龙笛月中横。 细转缫车急,微遥扤橹轻。 衰残伤老态,驰徇厌时荣。 处世希蒙叟,观身愧浄名。 神明思内守,豪荡悔平生。 素问方家本,巢源导引精。 早年曾有客,奇术可还婴。 何日开金鼎,灵丹见八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太阳刚刚升起,我独自长啸,两只耳朵听到四周的声音。 寒冷的峡谷中,远处的钟声稀疏而悠扬,霜降的天空下,各种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铃声回荡在险峻的山间,如鼓声激战于酣战中。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波涛在海面翻滚。 船帆在大浪中破浪前行,拂晓的号角声震撼着整个城市。站在田间,我感到悲伤而凄凉;漫步山林,我体会到一种超脱和散逸的情感。 远处传来箫声,像是凤凰在云中游弋;月亮下传来笛声,仿佛是龙在云端穿梭。 远处传来快速的缫车声,近处则是轻轻摇橹的水声。我这疲惫衰老的身体,对世俗的名利已经厌倦。 希望能像那隐世的老人一样淡泊名利,反观自身,却无法洗净那一身尘埃。精神渴望内心的宁静,却又为自己的过去而悔恨。 传统的医术知识让人寻求真谛,如同巢父源水引导人领悟生命之道的精华。 昔日曾有人访求奇遇,能够治愈病痛回归婴儿般的纯净状态。何时我能打开那神秘的药鼎,炼就那具有神奇功效的八琼丹药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一阳:指春天的阳气。 2. 疏钟:稀疏的钟声。 3. 众籁:各种声音。 4. 千铃:指风铃声。 5. 瀑落山头峻:瀑布从山头上落下。 6.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7. 陇首:指田园生活。 8. 苏门:指苏东坡,比喻旷达隐逸的人生态度。 9. 凤箫:形容箫声优美如凤凰鸣叫。 10. 龙笛:形容笛声高亢激昂。 11. 细转缫车急:形容运转迅速的缫车。 12. 微遥扤橹轻:形容轻轻摇动的船桨。 13. 素问: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14. 方家:有专长的人。 15. 巢源:指道家养生之源。 16. 八琼:道教中象征长生不老的神丹。
去完善
赏析
《耳鸣》是北宋诗人张方平的自创诗,以耳鸣这一生理现象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在衰老过程中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此诗笔触细腻,情感丰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理解及独到的艺术造诣。 开头两句“一阳初独啸,两耳遂双鸣”描述了耳鸣产生的过程和现象。一阳,指的是道家所说的阳气生发;独啸,表现了阳气的强烈程度。两句表达了阳气初生时的强劲之势使作者两耳受到震动,从而产生了耳鸣的现象。 接下来的四句(“寒谷疎钟远,霜空众籁清。/千铃行险倦,万鼓战酣声。/瀑落山头峻,涛翻海面平。/风樯开大浪,晓角动严城”)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声音景象,进一步衬托耳鸣所导致的感官困扰。通过对寒冷山谷的钟声、霜空中的清冷之声、瀑布轰鸣声、波涛汹涌声等景致的刻画,生动形象地传递了耳鸣所带来的烦恼。 接下来的四句(“陇首悲凉意,苏门旷逸情。/凤箫云外过,龙笛月中横。/细转缫车急,微遥扤橹轻。/衰残伤老态,驰徇厌时荣”)转向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慨。首先借用了古代乐器凤箫和龙笛的形象,来表达音乐的美妙与生活的乐趣。紧接着,又通过描述缫车的转动和摇橹的动作,表现出社会的繁荣与人生的忙碌。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深感衰老带来的疲态,厌倦世俗的名利追逐,渴望过上一种恬静的生活。 接下来的四句(“神明思内守,豪荡悔平生。/素问方家本,巢源导引精。/早年曾有客,奇术可还婴。/何日开金鼎,灵丹见八琼”)则体现了作者面对衰老、疾病等问题时的思考与应对态度。他期望通过修身养性来保持精神上的清醒与宁静,并寻求道家修炼的方法来调养身心。同时,也希望能够借助医药的力量恢复年轻时的活力。 整首诗以耳鸣为切入点,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耳鸣》张方平这首诗创作于宋朝初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张方平(997-1067),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在诗的创作期间,张方平曾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等职务,深受宋仁宗皇帝的器重。然而,由于官场斗争和人生际遇的影响,张方平逐渐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对世事产生了厌倦之情。他渴望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心境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耳鸣》一诗所述:“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醒时梦见之。唯有梦时终是梦,醒来何事总堪悲。” 此外,宋朝初期的时代背景也对张方平的诗作产生了影响。当时,佛、道、儒三教并存,互相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张方平本人精通佛、道二教,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常能见到禅宗哲理的渗透。这也是《耳鸣》一诗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之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