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白久客襄汉
避暑鹿门寺,虚斋风竹凉。
草连郧国远,水接汉川长。
寓客怀江表,骚人爱楚乡。
京尘诚可厌,君未舍名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鹿门寺度过炎炎夏日,空荡的书斋里清风拂过翠竹。
绿草地连着遥远的郧国,水流汇入汉川更加宽广。
旅居的游客怀念江南水乡,文人墨客钟爱楚地风光。
帝都的繁华俗世确实让人厌倦,但你仍未舍弃功名场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徐白:诗人朋友的名字,此处是化名。
2. 久客襄汉:指长时间在襄汉地区居住。
3. 鹿门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东南的鹿门山,相传为东汉末年名士庞统隐居的地方。
4. 虚斋:空寂的书斋。
5. 风竹凉:形容风吹过竹林带来的清凉感。
6. 郧国:古国名,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市一带。
7. 汉川:指汉水流域,这里主要指的是襄汉地区。
8. 京尘:京城中的尘土,代指繁华的都市生活。
9. 名场:指追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寄给远方好友徐白的情境。首联描述了诗人在鹿门寺避暑的情景,感受到了虚斋中的风竹所带来的凉爽。颔联则通过描绘青草、水流等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的地理视角和身处的环境特点。颈联以寓客和骚人为代表,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及其所处环境的关心与挂念。尾联则揭示出诗人对于京城的厌恶以及期待友人能够放下名利纷争,享受大自然的宁静生活。整首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徐白久客襄汉》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张方平的作品。这首古诗创作于公元998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张方平因战乱和官场斗争的影响,离家外出,流寓襄汉地区。襄汉地处中原要冲,交通发达,但因时局动荡,经济文化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战争频繁,民不聊生。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益激烈,官员们纷纷寻求自保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方平深感自己的命运多舛,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感慨。
然而,尽管身处乱世,张方平并未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他在这首古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徐白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这首诗既有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又有对友情的真挚表达,充分展示了张方平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风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