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三茅朱先生
鬰仪结邻太霄道,金铛玉珮虚皇冠。
鑪中火候烟霞煖,坛上磬声星斗寒。
紫节晨游从玉女,绿軿夜降接灵官。
愿持璧纽充盟信,乞取胎精九化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郁仪结合邻近的太霄道,金色铃铛和玉佩悬浮在皇冠之上。
炉中的火候使烟霞变得温暖,坛上的磬声让星空显得寒冷。
紫色的竹节在早晨和玉女一起出游,绿色的马车夜间降临迎接灵官。
我希望能手持宝玉作为信物,祈求得到能够让人长生不老的九化丹。
去完善
释义
1. 欝仪: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2. 邻:靠近。
3. 太霄:天空极高处。
4. 金铛:古代道士的一种头冠。
5. 玉珮:玉制的饰品。
6. 虚皇冠:谦称自己的冠冕。
7. 火候:炼丹时控制的温度和时间。
8. 烟霞煖:烟雾和霞光温暖的感觉。
9. 磬声:钟磬的声音。
10. 紫节:紫色的符节。
11. 玉女:仙女。
12. 绿軿:绿色的马车。
13. 降接:迎接。
14. 灵官:道教中的护法神。
15. 璧纽:玉器上的装饰物。
16. 盟信:誓言或约定。
17. 胎精:道教中指人体内的精气。
18. 九化丹:一种神奇的丹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张方平为赞美三茅朱先生的才学和道行而作。诗中首先描绘了朱先生的道行高深,他居住在太霄道之上,仿佛是一位仙境中的仙人。诗的次联和三联分别描述了朱先生在炼丹修行过程中的细节,如炉中的火光、磬声等,这些都显示出他的高超技艺和对道的虔诚。最后两联则是诗人向朱先生表达敬意和希望得到帮助的愿望,希望通过真诚的信仰来换取朱先生的道行和经验。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三茅朱先生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三茅朱先生》是宋代著名文人张方平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宋代。在那个时候,儒家思想是主流,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对文化传承和教育非常重视。
张方平,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善书法,能诗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在他的生活中,有与好友朱先生的深厚友谊。朱先生为道家学者,精通老庄哲学,张方平对朱先生非常敬佩。
在宋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儒释道三教并立,互相交流借鉴。张方平受佛教禅宗影响颇深,因此在他的诗文中,既可以看到对儒家的认同,也可以看到对道家思想的尊重。这首诗就是他为表达对朱先生的敬意而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