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红树依依古驿西,一声长是报秋期。
新晴忽见横飞过,落晚最伤孤啸时。
阴激英雄增感愤,潜催节物至萧衰。
草根蟋蟀霜前鴈,共与愁人染鬓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树木环绕在古老的驿站旁,总是传来秋天的消息。
雨后初晴,突然看到它横越飞过;傍晚时分,它的孤独叫声最让人伤心。
阴雨激发起英雄的豪情壮志,却也让时节越发萧条。
草根蟋蟀和寒霜中的大雁,都与忧郁的人一同斑白了头发。
去完善
释义
1. 红树:指秋天经霜变红的树木。
2. 古驿:古代的驿站,供官员、信使休息的地方。
3. 秋期:秋天成熟的季节,这里借指秋天的到来。
4. 新晴:刚刚放晴的天气。
5. 横飞:在空中飞翔。
6. 落晚:傍晚时分。
7. 孤啸:孤独地鸣叫。
8. 阴激:阴暗激烈的情感。
9. 英雄:英勇豪杰之人。
10. 感愤:感慨激动的心情。
11. 潜催:暗暗地催促。
12. 节物:应时的景物。
13. 至萧衰:变得萧条衰落。
14. 草根:草根下的蟋蟀。
15. 霜前雁:秋天来临之前南飞的雁群。
去完善
赏析
《蝉》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诗中通过对红树、古驿、新晴、落晚等景色的描绘,以及蝉鸣、蟋蟀、霜前雁等生灵的活动,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寂寥,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英雄迟暮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首联“红树依依古驿西,一声长是报秋期”,通过红树和古驿这两个具有秋天特色的景物,传达出秋天的来临。其中,“红树”代表秋天的红叶,“古驿”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一声长是报秋期”中的“报秋期”,既指蝉鸣预告秋天的到来,也暗示着岁月的更替。
颔联“新晴忽见横飞过,落晚最伤孤啸时”,描绘了蝉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活动。“新晴”表示天气晴朗,“横飞过”表现了蝉在飞翔时的自由自在;“落晚”则表示傍晚时分,“孤啸时”则突出了蝉在孤独时刻的哀鸣。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蝉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
颈联“阴激英雄增感愤,潜催节物至萧衰”,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时光的感慨和对生命的思考。其中,“阴激英雄增感愤”表示英雄在逆境中更加坚定,而“潜催节物至萧衰”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使万物逐渐萧条。这两句诗将蝉的形象与英雄的境遇相互联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
尾联“草根蟋蟀霜前鴈,共与愁人染鬓丝”,通过对草根蟋蟀、霜前雁这些生灵的活动,以及愁人与鬓丝的联系,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人生百态的领悟。这既是对秋天的总结,也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蝉》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蝉、草根蟋蟀、霜前雁等生灵的活动,展现出了秋天的萧瑟和寂寥,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英雄迟暮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蝉》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张方平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寒蝉的悲鸣,寓意着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6年左右,此时正值北宋中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张方平曾任国子监祭酒、翰林院学士等职,他的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
在创作《蝉》这一时期,张方平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地方官,治理过州郡,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后又进入朝廷,参与政务,对国家大事有所了解。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这个时期正是北宋文人墨客盛行交流的时期,他们喜欢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受此影响,张方平的诗歌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既关注民生,又感叹时光流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