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
地维绝脉摧鼇足,天垒横霄壮井舆。
谁轧祸萌通鸟道,古为风土感鱼凫。
壶中日月邻方外,海内山河入帝图。
过此益知方面重,万兵开府一寒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地失去了支撑,山峦崩溃,犹如巨鳌断足;天空中的堡垒横亘云霄,凸显出宇宙之广大。究竟是谁播下了灾难的种子,使得鸟儿们无路可逃?古老的风土人情感动了水鸟和鱼类。那壶中的日月似乎与世外仙境相邻,四海山河尽入皇帝的版图。经过这里更让人觉得地形的重要,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将领共事于寒冷的地方,却只是为了一个文弱的读书人。
去完善
释义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境内,有“川北门户”之称,是古代中国北方通往蜀地的要塞。
"地维绝脉摧鼇足":形容剑门关地势险要,如断了地维,震撼了鼇足。
"天垒横霄壮井舆":形容剑门关高耸入云,如天空中的壁垒。
"谁轧祸萌通鸟道":这句话意味着有人从中作祟引发祸患,使这片原本封闭的地方与外界连通。
"古为风土感鱼凫":这句是说古代的地理环境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有着特殊的风俗习惯。
"壶中日月邻方外":这里借用了《后汉书·逸民传·庞公》的典故,意思是将整个世界纳入胸怀,象征着广阔的视野。
"海内山河入帝图":表示祖国的壮丽河山都纳入皇帝的统治范围。
"过此益知方面重":经过剑门关这个地方,更知道了地方的重要性。
"万兵开府一寒儒":成千上万的大军从这里出征,而掌管这里的却是一个贫寒的儒生。
去完善
赏析
《剑门关》张方平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剑门关的壮丽景色和战略地位。首联以地维绝、脉摧鳌足等词展现了剑门关的险峻地形,同时用天垒横霄、壮井舆描绘了关隘的雄伟景象。颔联则通过鸟道和鱼凫这两个意象来体现剑门关的古老历史与风土人情。颈联则以壶中日月、方外、海内山河等词汇表达了作者对于剑门关内外世界的深刻领悟。尾联则点明剑门关的战略重要性,以及作为军事指挥中心的地位。整首诗语言华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剑门关的自然与人文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剑门关》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张方平创作的一首描绘剑门关险峻风光的古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97年,正值宋真宗在位期间。
当时,张方平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剑州,任州郡长官。在任期间,他亲自前往剑门关考察当地地形,领略了这座雄伟关隘的壮丽景色,从而激发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热情。
在诗中,张方平以豪放的诗句展现了剑门关的巍峨壮观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而在这一时期,北宋正处于对外征战频繁、边疆局势紧张的状态,因此,张方平的诗作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
去完善